友情链接

课程发展史

任何一门学科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经历过产生、发展和完善的艰难路程, 沿着由低级到高级、由不完善到完善的规律不断前进。会计这门学科也是如此,我们要把握它的现在,预测到它的未来,不可不了解它的历史。

一、会计的萌芽阶段——原始社会人类的计量、记录方法

到距今10万—30万年前,考古学家称为旧石器时代,那时人们以狩猎、采集为中心的生产活动有所发展。考古工作者从处于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我国山西朔县峙峪人那里找到了原始会计产生的痕迹,在许多骨片上发现了刻画的条痕。考古工作者认为,这种条痕很可能是当时峙峪人进行计量、记录所使用的一种符号。

到距今1万年左右,考古学家称为新石器时代,生产的发展,剩余物品的出现,迫使人们逐步认识和发现客观存在数这个概念,促使人们陆续创造出一些符号或表现方法,去计量、记录。新石器时代人类的计量、记录方法有绘图记事、刻画记事。

在距今5000年左右,人们称为金属时代。母系氏族消亡,父权制确立,这是史前社会的最后阶段。这个时期私有制的产生,对原始计量、记录方法的变革也有影响。主要表现在“黄钟黍”计量单位的出现、结绳记事法的运用和书契记数的创造。

从原始社会人类会计行为探讨来看,人类会计行为的出现是在人类生产和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原始会计行为的发展历史表明,社会越发展,人类的计量、记录行为便越进步;人类最初的会计记录行为先于文字的产生,表明会计学是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史上极为悠久的一门学科。

二、中式会计的奠基阶段——奴隶社会的会计

人类经历了漫长的原始社会,迈进了奴隶社会。我国奴隶社会依次为夏、商、周三代。中式会计经过这三代的演变,已初定形体。

(一)夏商时代的会计

夏朝的建立奠定了我国奴隶社会的初基。《尚书·胤征》中有在夏朝宫廷中设“百官”之说),其中具体讲到“啬夫”,就是监督奴隶耕作的一种小官。由于史料的限制, 迄今未发现“百官”中有会计官员的设置。

商代在数字方面的发明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对商代简册的分析。“书契”记事法的产生,是我国“账簿”的萌芽状态。考古学家从发掘的商代甲骨文书契中,已发现二十几处“册”字的象形文字。可见简册在商代已久而有之。《尚书·多士》中讲“惟殷先人,有册有典”。

(二)西周时代的会计

会计界认为中国会计的命名于西周时代。当时已经设立了于现在会计工作地职位:司书、职内、职岁、职币

我国会计的命名,会计界认为在西周。西周时期会计籍书的运用、会计科目的产生、记账符号的固定及会计报告编制的出现,对中式会计后来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会计

春秋战国时期的会计方法比西周更进一步了。那时把固定的会计籍书叫作“恒籍”,其作用与西周的汇总会计籍书大体相同。还设置一些分项登记的籍书,如专门登记骡马数量的籍书叫作“苑籍”等。到战国后期,记录会计事项的载体既有竹简,又有木犊。“简,竹为之;犊,木为之”。一支竹简一般书写一行,少有七八个字,多有二三十个字,一笔业务一般容纳于一简,多则二简。这个时期的计量单位仍以实物量度为主,货币虽然有了较快的发展,并在会计中较多地运用,但不能就此说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了。

春秋战国时期无论对财计理论或财计法规方面都贡献卓著,影响深远,尤其是李悝的《法经》为规范经济行为起了巨大作用,算筹的发明,不仅是中国计算工具的祖先,也早于世界其他国家。中国的确是一个文明古国。

四、秦朝时期的会计

秦朝重视法律和财计管理。秦始皇制定颁行了《秦律》和《财章》, 实行法制和审计。可以说,秦王朝的法规比战国更进一步了,条文更细了,内涵更分明了。《秦律》中有要求官吏廉洁的法规, 有经济责任交接方面的法规, 也有财物收支、保管方面的法规。秦朝对中式会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尤其是财计官员的设置、账册的分类登记及《秦律》中有关财计方面的法律实施, 都是先秦未有的。

五、两汉时期的会计

西汉时把记录会计事项的简册称为“簿”或“簿书”,如《谷出入簿》、《钱出入簿》、《口赋簿》等,而把记录统计事项的简册称为“籍”,如《户籍》、《名籍》等。会计簿书的登记方法以“入”、“出”作为记录符号,在官厅会计中,这已通行一致。到了东汉,已经能够分别“上期结存”、“本期收入”、“本期付出”、“本期结存”四个项目。这的确是对中式会计的一大突破。后代的四柱结算法不能不说与这无关。

两汉时期的编户制度、上计簿制度、盈利理论的出现,对中式会计的发展是一大推动,为后来会计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六、隋朝的会计

隋统一中国后,使中式会计开始进入到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会计的作用不须言表。隋朝在官制方面,初步构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财计组织系统。规模宏大的仓储,对会计账簿的分类设置及财物的分类核算都产生了明显的促进作用。从隋朝开始,中式会计顺流而下,进入唐宋的发展时期。

七、唐朝的会计  

唐朝的会计制度仍实行计帐户籍制度。计帐与户籍都是由下而上逐级编报,最后由国家户部归类汇总,编制出全国的计帐户籍。计帐与户籍不是一回事,它们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每年一造计帐,三年一造户籍”。户籍是计算各项收入的重要依据,“有田则有租,有家则有调,有身则有庸”。计帐是根据户籍资料和国家规定的收入项目,归类计算的,是一种具有预算性质的经济账目,是会计资料与统计资料相结合的一种经济报告,是检查和落实各项赋役收入的重要依据,故在唐代的编户制度中计帐编制是中心环节,是整个户籍工作的目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公元736年,唐朝颁发了《长行旨条》五卷,统一规定了中央各部门、地方州县以及军队的财政收入与支出项目。《长行旨条》是我国财政史上最早出现的全国性的财政预算制度,也是我国会计史上最早颁布的全国统一会计制度和会计科目,它的出现标志着我国预算制度早期形态的确立。

唐朝的《元和国计簿》是我国第一部财计著作,也可以说它是一部长篇分析国家财政经济的报告书。对中式会计发展的一个重要贡献。

八、宋代会计

宋代在官厅会计核算中仍以“入、出”为记账符号,但“四柱结算法”已广泛运用,以致达到比较完善的地步。“账”已成为一切经济簿籍最普遍的称呼,但人们习惯地把登记会计事项的账册称为“账”,把登记统计事项的账册称为“籍”。

继唐代《国计簿》之后,宋代的《会计录》从其内容之丰富,作用及影响之大,都远胜于前者。《会计录》是以年报资料为基础,把国家规定的财政收支项目归类整理。

回溯宋朝,我们不能不觉得它是一个辉煌的朝代,中式会计在这一时期,无论会计机构的设置、账簿的组织还是结算方法的改进比以往朝代都有所突破。中式会计通过宋代的演进,顺流而下,必然影响到元明清各代。

九、元明时期的会计

元朝的会计方法大体仿制唐宋两朝的基本做法。所运用的是“入、出”记账法,与宋代一脉相承。赋税征收部门按收入项目设置账簿,财物保管部门按所管的财物种类设置账簿,财计收支部门按主要收支项目设置账簿。会计账簿习称“账册”。

元代民间把从事会计工作的人叫“主管”,或称“坐馆先生”。在会计核算程序上已出现两级核算的组织形式,即会计主管负责总清簿,各店兼职会计负责流水账。会计主管定期到下面查阅流水账簿并与其核对,这种二级核算,定期查核并向业主报账的形式,要比宋代进步。

1368年朱元璋结束了元朝的统治,建立了明朝。明朝的国家财计属户部,户部也下设四个部,即总部(管户籍记账等事)、度支部、金部和仓部。在财计制度方面,制定了黄册和鱼鳞册的编报制度、财物出纳勘合制度等。明朝会计记录的处理基本上规范化,一般先列时间和记账符号,再列会计事项和内容,最后列数量、单价和金额。对账面的收受、支付、转记和结清处理方法采用四柱结算法。明朝的会计报告有定期和不定期两类;定期的有月报、季报和年报,不定期的如“四柱移交清册”及临时下达的各种专项会计报告。明代所运用的原始凭证,在官厅会计中有许多是加盖官印的专用凭证。这些凭证的规格统一,再加盖财计部门专用印鉴,具有法定的性质。

元明两朝中式会计基本上沿用唐宋的会计方法,但对会计的重要性的认识在元代民间有了进一步提高。明代的“黄册”与“鱼鳞册”的编报制度,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高于宋代,尤其明末“龙门账”的产生,更为中式会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式会计沿着历史的进程,随着经济的发展,将不断完善。

十、清代及民国时期的会计

(一)清承秦汉之制,国家财政与皇室的财政分设组织机构管理和核算。国家财政主管部门仍为户部,另外户部直接控制三大国库——银库、缎匹库和颜料库。到了清代,“簿账”的说法日渐消逝,而“账簿”的称谓已习以为常。订本账一般用蓝布封面,粘贴红色标签,上面用毛笔书写“流水账”、“誊清账”等账名,另外还加上诸如“堆金积玉”等吉祥用语。那时社会上有些人觉得“巾”字旁的“帐”用于会计核算欠妥,认为自古以来贝字就是财物的代表,故又创造出“贝”字旁的“账”来,以代替“巾”字旁“帐”字。

在清代值得庆幸的是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我国学者蔡锡勇所写的《连环账谱》一书出版发行,将西方借贷记账法传入我国。这本书是蔡锡勇逝世后由其子蔡璋、蔡琦按其遗志整理出版的。该书分上下两册。此书既以意大利簿记为理论基础,又力求“参以中土要理”,中西贯通。这是借贷记账法传入我国的开端。

(二)民国时期(1912-1949 ) 的会计

民国时期政府对财计组织进行了一次改良,%+#% 年中央设置财政部,确定财政部掌管国家财政收支,组织管理会计核算。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采用“财政部”这个命名。财政部直属大总统。

后来,部分留学欧美的学者,为政府设计出一套欧美式的财计组织机构,被政府所采纳:

 

在会计立法和制度方面,民国时期也有先例。1914年3月公布了《会计条例》。1935年8月14日,公布了《会计法》。此法分为十章,一百二十七条款。(1)通则;(2)会计报告;(3) 会计科目;(4) 会计簿记;(5) 会计凭证;(6)会计人员;(7)会计事务程序;(8)会计报告程序;(9)会计交待;(10)附则。内容详尽,分项说明具体,自此法产生,会计制度即据此加以修订,其后,它不仅制约了政府会计的一切行为,而且对民间会计也有一定的影响。

沿史溯源,不难看出,会计有渊源的历史根源,漫长的发展过程,有雄厚的理论基础,会计工作引人自豪。今后的会计必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行为的规范,其方法更加先进,其作用也将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