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立信和潘序伦

这是一个不断“与国际接轨”而又充满竞争的时代。面对国际上的“洋四大”会计师着力抢占中国的审计市场的咄咄逼人之势,国内会计师事务所备受冲击,甚至为了抢得审计客户的“一杯羹”而拼争,人们在思索:在这种形势之下,“土生土长”的国内会计师事务所还会有什么优势吗?

实际上,我们不必妄自菲薄,因为我们曾经有过自己的“四大”:1918年谢霖创立的正则会计师事务所,1921年徐永祚创办的徐永祚会计师事务所,1927年潘序伦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1936年奚玉书改组成立的公信会计师事务所。我们还有由“四大”承继下来的属于自己的文化的、历史的、民族的传统。让我们把眼光拉回到上世纪20年代那个风雨如磐的风月,重温潘序伦先生和他创办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那段历史。 

潘序伦(1893—1985),又名秩四,江苏宜兴丁蜀镇人,中国民主同盟盟员。1923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1924年获哥伦比亚大学博士学位。生前历任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主任会计师、立信会计专科学校校长和名誉校长、立信会计图书用品社社长、中国会计学会和上海市会计学会顾问、上海市社联顾问等职。二十世纪的三四十年代,还曾一度出任国民政府会计处会计局副局长、经济部常务次长。纵观他的一生,潘先生不愧为我国会计事业发展和会计人才培养的先驱,被誉为“现代会计学宗师,职业教育之楷模”,“中国会计之父”。

20世纪的一二十年代,随着实业救国思想的催生,中国民族工商业快速发展,独立的注册会计师职业在我国应运而生。鉴于当时国内除了大型银行外,采用新式簿记和会计制度的工商企业为数极少,而且会计界的许多人士都有改革旧式账簿的要求,1927年1月,潘序伦先生辞退了一切职务,在上海创办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实践中他深切感到,开展会计师业务,首先必须取信于社会。为此第二年他取了《论语》中“民无信不立”之意,将“潘序伦会计师事务所”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并以建立信用,争取他人对注册会计师的信任为事务所的第一主旨。

创办之初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设在上海爱多亚路(今延安东路)39号,租赁一幢写字楼的两间房间办公。事务所除潘序伦外,还有唐荣山、俞晋贤两位专职职员,丁震、顾洵两位兼职职员,一位练习生顾准,加上一位“茶房”(即勤杂工)徐秀林,共7人。

当时事务所的业务对象主要是新兴的民族工商业和中外合办企业,如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申新纱厂、永安纱厂等。不少公营工商企业和人民团体也委托事务所办理各项业务,如邮政储金汇业总局、中国红十字会等。潘序伦在业务活动中特别注重信誉和公道,加上他学兼中西,拥有许多如顾准、李鸿寿、管锦康这样的财会精英,因而承办业务的效率与质量俱佳。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迅速在社会上确立起良好的声誉,承接的各类业务量大增。随着人员的增加,办公场所也不断扩大,几次迁移后,到1936年2月搬到浙江兴业银行大楼办公时,全所已有成员五十余人,租赁房屋十余间,分设有计核、信托、法律、文书、编辑和总务六个科,十年中承办的各种案件达四千余件,另附设有一所立信会计学校。1939年起,在桂林、重庆、南京、广州、天津等地也先后设立了分所。 

在立信会计师事务所设立初期,潘先生就深深感到 : 非改良企业会计制度和训练会计专业人员不可。因此,他一面附设了会计补习学校,一面自行编译会计书籍,并开设图书社,把事务所、学校和图书社三者融合起来,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奋斗,逐渐形成享誉全国、影响巨大的会计师业务、会计教育、会计出版三位一体的立信会计事业。潘先生的周围也由此汇聚了许多学有专长的知识分子(包括自由职业者),立信成为旧中国会计事业的一块绿洲。 

此外,潘序伦先生还认为:办好会计师事务所,离不开训练会计专业人才。我们事务所为此特地设立了培训部和技术部,一方面接受客户委托,大力开展对社会上的会计从业人员进行专业培训; 另一方面注重事务所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注册会计师的后续教育,包括每年对新进人员的入门培训、审计助理人员到项目经理以上各类人员每年规定课时的后续教育,直至主任会计师与副主任会计师的脱产培训。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推行计划经济,注册会计师业务趋于停顿,新成立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也逐渐萎缩,以至停业。直到上世纪的80年代,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注册会计师事业重新恢复,新成立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又显出勃勃生机。进入新世纪以后,通过合并改组、扩大规模,立信事务所已发展成年业务收入超过亿元、执业注册会计师(包括分所)250多人、从业人员600多人的上海立信长江会计师事务所,并先后在海口、苏州、乌鲁木齐、珠海、杭州设立了五家分所。 

潘先生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在中国的注册会计师史上留下了光彩夺目的一页。我们应该从潘序伦先生那里,从老立信会计师事务所那里,继承、学习哪些好的思想和传统呢?最主要的当属潘先生一生看重的真诚与“信用”。他几十年始终身体力行、率先垂范,这方面的言行举不胜举,至今读来仍有振聋发聩之感。 

潘先生认为“立信”是做人的重要准则,也是会计的职业道德,“立信,乃会计之本。没有信用,也就没有会计”,忠于会计事业务必“立信”。早在1928年,潘先生就提出“信以立志、信以守身、信以处事、信以待人、毋忘立信、当必有成”的“立信”准则,并把它作为办理各项会计事业的训条,要求立信会计同仁共勉,并毅然把事务所和学校更名为“立信会计师事务所”和“立信会计补习学校”。

在回忆录中,潘先生有一段发人深省的肺腑之言:“我认为会计师的信誉很要紧,可以说是会计师业务的生命力,所以我把我的事务所改名为‘立信’,就是要取得社会的信誉。但是,资本家委托会计师办事,总希望对他们有利。这样,有个别会计师就以造假账或出具不真实的证明书以迎合某些委托人的要求,而取得会计师业务。但是,这种业务我所是绝对不接受的,我宁可放弃这种委托,这样,当时看起来似乎是吃亏了,但日子一久,就会给社会人士产生一种印象,认为‘立信’是信得过的,是可靠的,反而会引来大批的业务。” 

潘先生常说,作为会计人员,得99分也不算合格,只有100分才算合格,原因在于财务会计账目容不得半点差错和缺点。当一个人真正相信诚实是一种美德时,做了诚实的事,就会觉得内心的愉快和满足;凡是做了虚伪的事,就会感到极大的痛苦和不安。潘先生在给立信学校毕业生的纪念册题词道:“若孔圣有言:去食去衣,无信不立,则因以立信为建国之首务矣。若退而言会计,则立信为尤要。信苟不立,虽良法美意:必基石稳固而后可以尽其功能;此虽常言,实为先圣之所昭示,昭并日月,愿与请同学拳拳服膺而信守也”。 

不知从何时起,诚信的声音,已不象我们想象的那样如黄钟大吕般深远凝重。到菜场上买菜,我们不得不对小贩的秤具看了又看;花一张百元钞票,收银员都要拿起来对光验看,炯炯眼神,直刺我们的自尊;近年的银广夏、麦科特等一连串审计失败案更让万千注册会计师无地自容。此时此刻,我们更能体会潘先生倡导的“立信”两字的份量,确实是一言九鼎、重如泰山。 

我国第一尊会计学者的纪念铜像是潘序伦先生铜像,在潘序伦先生逝世两周年时,落成于上海立信会计专科学校(即现在的上海立信会计学院)。伫立在潘序伦先生铜像前,我这个与潘先生从未谋过面、共过事的后辈寻思良久,恍如神交。潘先生创办的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的品牌,我们要用好,更要百倍维护;潘先生倡导并终生实践的立信精神,我们要继承,更要发扬光大。                        

(资料来源http://www.moon-soft.com/program/bbs/readelite112142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