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平伯《陶然亭的雪》评析
 

  本文写于一九二四年一月的上海,收在《杂拌儿》中,是俞平伯写冬写雪的名篇,应是回忆当年在北京读书时偕友出城看雪的时光。
  读此文,可知安静苦寒的北方的冬天,黯淡的寒姿,可匹敌江南春与秋的姝丽,有足以系人思念的冬之黄昏。那些冬晚的细节:墙外的担子吆喝,矮而洁的房,低而明的窗,匆匆的走道的人,使人感到平常生活的温情与安闲。
  俞平伯的思绪与视野既广大又入微,广如悄然的北风,营巢的海滨,黯然的同云,原野旷莽的积雪,茫茫昧昧的乡土;微如小孩的书声,吱吱响的瓶笙,棉门帘,旱烟袋,书上的圈点,随季节叠起和抖开的夹衣绵衣。作者是那与友人踏雪穿街、踟蹰于清旷的田野中的人,仿佛心绪全然消释于无何有之乡土,心如闲云流水,也怀有夙愿的惆怅,回忆的温馨梦痕,和现实的喜爱牵挂。正像文中漠然、喑哑无声的冬天,清冷双绝的况味,又恰好有一点热热酽酽的东西,如作者两次说起的一点炉火,照人须眉,温煦散在双颊。
  鲜艳明媚是美,清净枯寂也是一种美,这样的清涩或许还可培养一种超然安闲的情绪,似曾相识的雅人高致,常常在古诗、古典小品和山水画里表现的,而今与语体结合表达出来,更为沉稳朴素自然,清明得好,也拙钝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