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评析内容简介
 

  《活着》是余华的第二部长篇,讲述的是“死亡”的“非奢侈”和“活着”的“奢侈”。一位叫福贵的富家少爷,先是把家产赌光沦为一无所有的穷人,父亲气恨而亡;接着不幸被国民党捉壮丁历经死难而幸存于世;再接着儿子有庆被抽血至干而死;继而女儿凤霞产后得败血症而亡,妻子家珍得软骨病最终病死;最后女婿二喜工伤亡故,外孙苦根也因吃豆子被撑死了。亲历这数番亲人的死亡,福贵老了,他的人生点缀也被剥夺得差不多了,“活着”———最后终于成为他人生最大的“奢侈”,故事也至此结束了。小说讲述了一个关于活着的信念,也非常好地秉承了中国人重“生”的观念,这是具有中国意味的小说,淳朴却极具震撼力。
  推荐理由
  《活着》描述了那么多的死,让我们看到了活着的艰难,活着的困惑;面对了那么多人的死亡,让我们理解了活着的可贵,活着的必要;在众多亲人的死亡面前,让我们坚定了活着的毅力和信心。这个关于死亡的故事,却要教会人们怎样更好地活下去。
  《活着》赏析评论
  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我一直这么问别人,问自己。一次又一次,我总是固执的一定要找出一个答案,可是不知是幸还是不幸,一直都没有答案。所以我开始在众多名家著作中找答案,尼采,周国平,米兰?昆德拉……似乎每个人都对于生死有着自己的那么一点见解。而现在又是我偶遇余华,偶遇余华的《活着》。其实,人活着就是活着,不为什么而活着。
  好吧,我一直觉得,人活着就是得应该有那么一点的奔头,为了光宗耀祖也好,为了那么点功名利禄也好,你庸俗也好,你清高也好,我总觉得人就应该是在心底里有那么一点不羁的梦想,每个人就应该有那么点小小的躁动不安。所以自己从心底里看不起那些没有过梦想,没有过追求的人,要是这样,白白来世界上走一遍,又有什么意思呢。
  我本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人,我承认。所以看着余华笔下的徐富贵,我想弄明白,却觉得惶惶忽忽之间,自己又都什么都不明白了。
  若是那个纨绔子弟,成天挥霍,那生活的意义就在于即时享乐。若是家道中落,一贫如洗,那生活的意义就在于重振雄峰。若是妻离子散,远离家乡,那生活的意义在于举家团聚。我一次次想弄明白余华的《活着》,他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着。
  可是当富贵在国民党部队中,被解放军包围,身边躺着是上千的尸体,没有了粮食,风雪大作,他是为了什么,想活下去。当富贵一家,断粮一个多月,连野菜、树根、草皮都已经被挖光时,他们是为了什么,想活下去。当文化大革命到来,人心动荡,自己的昔日战友上吊自杀,被判为走资派的人,又是为了什么,想活下去。当富贵的家人一一死在自己之前,他亲手将他们一一埋葬,最后只剩自己一人孤苦伶仃,他又是为了什么,想活下去。
  原来,求生只是一个人的本能而已,在再险恶的环境中,你依旧想要活下去,那个时候对于你来说,没有什么理想。或许你连肚子都填不饱,或许你甚至愿意用尊严去换一只热气腾腾的馒头。或许你在身体和精神上都受到了折磨,或许全世界的人都与你为敌。但是,你就是想活下去,你就是想抵御着一切逆来顺受,苟且地活着。
  好死不如烂活着。我突然想起了这么一句话,是的,活着多好,生,才是一切希望的源泉。有了希望,那就有了未来,有了未来,理想就会跟着到来。是的,活着多好。即使要经受难以想象的困苦,那又有什么好担心的呢,你还活着,我还活着,这不就是最大的喜讯了吗?不就应该值得我们每个人都喜上眉梢吗?
  是的,我要活着,我要活着,我要不为了什么而活着,我就是要活着。
  《活着》读后感
  余华的《活着》这本书是通过别人介绍才知道的,当时的朋友对我说这样的书的催泪性很强烈,我一直不大相信,我想可能这样的书一般都是为了骗取不太理智的读者的眼泪而使得他们浪费自己的感情和金钱的,所以,我也就一直没有心情看这本书,直到前天自己百无聊赖的时候突然想,我到要看看这个让无数人或者叹服或者痛斥的书到底有多大的魅力。 作者在此书中讲述了,地主少爷富贵嗜赌成性,终于赌光了家业一贫如洗,穷困之中富贵的富贵因为母亲生病前去求医,没想到半路上被国民党部队抓了壮丁,等他再回到家,女儿已经成了哑巴,母亲也病了,家里一点吃的也没有。命运就是这样的作弄人,这样的令人无法琢磨,令人尴尬的无奈着,痛苦着。一次又一次战乱和动荡,这个家庭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新中国成立,在大跃进运动中,饥荒饿得福贵的妻子家珍驼了背。邻居们为争抢剩余的发了霉的红薯大打出手,福贵的儿子为救学校校长的老婆产后大出血,踊跃献血,忙乱中被抽多了血,死了……然而,真正的悲剧从此才开始渐次上演,每看几页,都有我眼泪湿润的感觉,坏运气总是降临到福贵的头上,在小说的最后,悲剧和失败越来越多,眼泪和痛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 我真的不想继续我的痛苦,我真的不想再折磨自己,想自己也算是个“久经考验”的读书不少的人了,怎么在这个时候会为了一个并不关乎自己任何前途命运的一本书而“浪费”自己的感情,我当时真的在心里痛斥大骂这个余华,为什么一定要把人家弄那么悲惨,仗着自己有点才华就那么肆意的折腾读者的感情,真是太没人道了,不过,倔强的自己还是顽强的把这本上看完了,另一个心思却不得不叹服作者的文学艺术造化,我不得不承认,这本书是我看过的书中最有艺术价值的书之一,我也因此想到了美国短篇小说作家艾米丽?卡特对中国著名作家余华的长篇小说《活着》的评价,艾米丽对《活着》的语言、情节,娓娓道来的叙述方法,简朴优美,未曾雕饰的魅力及小说中关于生、死、命运的内涵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艾米丽写道:“如果现在要读一些东西,显然你应该读一些永恒的东西。《活着》就是这样一流的作品”。 余华在书中说“活着的力量不是来自于叫喊,也不是来自于进攻,而是忍受,去忍受生命赋予人们的责任。”忍受,忍受生活赋予的快乐和痛苦、幸福和不幸、悲伤和高兴以及兴奋和无奈等等……哪怕生命里难得的温情将被一次次死亡撕扯得粉碎,也要坚强的忍受,这个就是书的本意内涵吗?如果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我还是可以接受的,这个是我猜测的一种。 “老人和牛渐渐远去,我听到老人粗哑的令人感动的嗓音在远处传来,他的歌声在空旷的傍晚像风一样飘扬,老人唱道: 少年去游荡, 中年去掘藏, 老年做和尚。” 书的最后似乎没有忘记又留下的讲述者自己在慢慢降临下来的夜幕中说的一句令人回味的话,“我知道黄昏正在转瞬即逝,黑夜从天而降了。我看到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召唤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她们的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我真的有种不愿意的猜测,余华是不是想告诉读者,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生命只是仅仅活着,仅仅只是一种存在,它和其他万物一样并无任何意义。追寻,探究的本质不过是一个大笑话而已等等,而没有其他任何过多的意义?在表达手法上,他用一种近乎冰冷且似乎没有温度的笔调娓娓叙说一些其实并不“正常”的故事,人的命运就是如此这般的循环往复,一代又一代的周而复始……  夜深人静的时候,如果想到这些,再想到不久前的[静在深秋]友的《祭奠自己》,再想到林语堂《生活的艺术》中说“……如果我们在世界里有了知识而不能了解,有了批评而不能欣赏,有了美而没有爱,有了真理而缺少热情,有了公义而缺乏慈悲,有了礼貌而一无温暖的心,这种世界将成为一个多么可怜的世界啊”,确实有点令人不寒而栗、毛骨耸然。现实中痛苦和快乐的人们不禁要问,生命的意义难道是真的如此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