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析 YINGSHIPINGXI  
 
荒诞的意义—君特·格拉斯的小说《铁皮鼓》中的现实与超现实
 华少库

[摘要]德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君特·格拉斯在小说《铁皮鼓》中,通过小说主人公奥斯卡这一怪诞而又真实的艺术形象,以一个侏儒的视角,向人们叙述了一个神奇的故事。小说的很多情节是荒诞的,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发生,然而它又对德国现代不同的历史环境中的现实生活作了真实、细致的描写。作者把那个时代的现实生活与他极为丰富的想像力相结合,通过荒诞这种特有的艺术手法,创造了“现实”与“超现实”的艺术对接。
  [关键词]怪诞;叙事角度;超然;冷淇;生命意义

发表于1986年的《红高粱》可以说是莫言的成名作,它写得热烈、高昂。一经发表立即引起文学界的注意。同时确立了莫言在新时期文坛的地位。相隔十几年后重读《红高粱》,它仍会给我们强捍的生命以震撼。它的纵横驰骋,挥洒自如的叙事;物我合一,诗化生命的塑造;敏锐纤细、自由灵动的感觉运用至今仍令人折服、惊叹。《红高粱》是用现代诗学歌咏生命的佳作。

1999年,德国当代最知名的作家君特?格拉斯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该年度的诺贝尔文学奖。从50年代起,君特·格拉斯就活跃于德国文坛。他的第一部长篇小说《铁皮鼓》,也成为德国战后文学的代表作。当这部作品1959年问世时,立刻就获得了巨大的反响。喝彩叫好与愤怒的批评,沸沸扬扬,不分仲伯。作品艺术风格的独特性和故事情节的普遍性,引起了社会各阶层读者的注目。随着各种语言译本的相继问世并被改编成电影,《铁皮鼓》驰名于世。作者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形象,向有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历史画面。小说主人公们都是卑微的小人物:农民、小公务员、小商人,即组成那个社会最基本成份的小市民,而对他们的生活的描绘,又最真实地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和那个欧洲最动荡年代的真实的生活。《铁皮鼓》的中译者胡其鼎先生非常正确地指出,该作品作为战后德国文学的代表作,无可争议地进人了20世纪世界文学名著之列[’](中译本序)。这部作品的问世,也标志着战后德国新一代青年作家的崛起并开始独步文坛。二战前,德国文坛曾人才济济,大师辈出,批判现实主义、象征主义、表现主义等等各种文学流派争奇斗艳,形成了德国文学史上的一个高峰。然而,随着希特勒上台和大规模的政治迫害,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艺术家被迫离乡背井,走上了艰辛、痛苦的流亡之路。如德国文坛一代大师托马斯?曼、亨利希?曼等都离开了他们的故乡。而选择留下的作家,要么沉默,要么依附纳粹而名誉扫地。当战火的硝烟在欧洲散去后,德国人民茫然地生活在废墟之中,物质与精神生活都是一片空白。战前一代文学大师,都远在大西洋彼岸。他们的作品,似乎都未能直接反映其同胞们的血与火的经历。如流亡美国的托马斯?曼在二战期间所作的(约瑟夫和他的兄弟们)、《浮士德博士)等作品,和亨利希?曼所作的《国王亨利四世的青年时代和完成),深刻表现了作者向往和平自由和宗教宽容的精神以及对法西斯的厌恶。但是,他们远离德国本土,未能亲身经历战争的全过程,与他们的同胞们在思想上和感情上都有着差距。因而他们的作品,也难以唤起人们的热情与兴趣乙这一精神生活的空白,很快被一群青年作家所填补。他们从残酷的战火中死里逃生。作为普通的德国士兵,他们亲身经历了死亡的恐惧,战争的残酷,人性的泯灭。俄罗斯的冰天雪地和残骸遍野,在他们的灵魂深处打下了不可磨灭的烙印。当他们拿起笔,对德国最新的历史进行文学的表述时,立刻引起了巨大的社会反响,每个德国人都在这些作品中找到了自己的经历,看到了自己的血与泪,感受到了那来自灵魂深处的颇栗。战后文学使德国文学步人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出现了一批大有作为的青年作家和许多著名的文学作品。而君特?格拉斯以《铁皮鼓》一书,当之无愧地成为其中的佼佼者。
  1958年,战后德国最重要的文学组织“四七社”邀请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君特?格拉斯朗诵他的新作品。当时他年仅31岁,父亲是德国人,母亲是波兰人。在这次聚会上,这位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朗诵了他尚未出版的第一部小说《铁皮鼓》中的第一章“肥大的裙子”。饥饿、恐惧和人的性本能,在作者笔下,诙谐幽默地融为一体。君特?格拉斯极为丰富的想像力,优美生动而又不失幽默的艺术风格,跃然纸上,深深打动了与会者。一位负责进行记录的艺术评论家开始时还从容地作着笔记。而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他因全神贯注地倾听而忘记了记录[z]。在这次聚会上,君特?格拉斯获得了“四七社奖”这一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