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评析 YINGSHIPINGXI  
 
行动即选选择——《罗拉快跑》的存在主义解读
 周遇爱

《罗拉快跑》自上演随即引起一番轰动, 连获大奖。相信看后观众都有种难以言说的感觉, 有人甚至称其导演“只不过是一个骗子”。诚然, 仅仅从故事情节来看, 它不是一部好电影。但以施瓦辛格、史泰龙和 007 为代表的以叙述故事之惊险的电影模式毕竟已经过去, 好莱坞也在重新探索出路。近年来以《泰坦尼克号》、《阿甘正传》等为代表的好莱坞电影, 昭示着世界电影正在向人本主义的复归。德国是一个盛产哲学家的国度, 其哲学思辨向来为世人所知晓。在笔者看来, 《罗拉快跑》其实就是存在主义哲学的最好诠释。
  存在主义哲学极其复杂, 但其基本要义是明确的。作为存在主义的创始人, 法国人萨特声称其理论的核心是试图解释人在世界的存在状况, 是一种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的个性和自由的哲学: “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他认为, 只有人才有“存在”, 人的存在先于人的本质,世界上没有一个上帝来规定人的本质, 也没有所谓先天的抽象人性,人的本质是通过其行动来确定的; 世界是荒诞的, 人对自己的处境难以理解, 因此, 存在就是虚无, 就是孤独、不安、痛苦; 然而人是自由的,“人即自由”, 人必须行动, 行动即是选择, 人要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简而言之, 存在主义哲学可概括为三个要点: 存在先于本质; 世界是荒诞的; 自由选择。
  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的本质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 萨特却对此表示怀疑。他指出, 一张桌子可以在没有存在之前, 在木匠的大脑中就确定其本质: 它到底是餐桌还是会议桌。而人不同于其他生物之处就在于, 人必须先有存在, 然后才有本质。而这种本质是通过每个人的行动来确定的, “世界上没有一个上帝来规定人的本质”。在这里, 显然每个人的选择对自己的本质是至关重要的。《罗拉快跑》昭示三种不同的结局, 而每一种结局中罗拉和曼尼的本质是不同的: 第一个结局男友曼尼是抢劫犯, 罗拉以死亡告终; 第二个结局罗拉是抢劫犯, 男友曼尼以死亡告终; 第三个结局则是皆大欢喜。影片中主人公实质上是用自己的行动来规定自己的本质。释迦牟尼说: “心可以为地狱, 亦可以为天堂。”人的自由选择可以指向真善美, 也完全可以指向假丑恶。因此, 影片试图表现的是, 人的存在固然决定于自我选择, 但选择什么却可以把我们引向不同的生命本质。
  世界荒诞是存在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萨特认为, 世界是荒诞的,存在就是“孤独、烦恼、痛苦、畏惧、绝望、死亡”。在存在主义作品中, 作者会特意营造一些特定的所谓的“极限境遇”。如萨特的小说《恶心》中的“恶心”, 就是一种极限境遇: 主人公罗康丹感觉整个社会都让他“恶心”, 让他完全失去兴趣; 而小说《墙》的“极限境遇”则是三个待枪决囚犯临刑前一夜, 《禁闭》的“极限境遇”干脆被规定在地狱之中的“一间第二帝国时期的客厅”。
遇到生存的危机, 存在主义作者笔下的人物呈现出完全不同的态度: 或苦闷、消沉, 或进取、抗争, 行使“自由选择”的权利, 最后以自己的方式解决危机。这个“存在”在存在主义文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没有它, 亦即没有一定的境遇或环境, 就无所谓创造和选择。1947 年, 萨特在《为了一种境遇剧》一文里说: “如果人确实在一定的处境下是自由的, 并在这种身不由己的处境下自己选择自己, 那么在戏剧中就应当表现人类普遍的情境以及在这种情境下自我选择的自由。……情境是一种召唤, 它包围着我们, 给我们提供几种出路, 但应当由我们自己抉择”。
  《罗拉快跑》就在影片中给主人公展示一种极限境遇: 20 岁的女孩罗拉必须在 20 分钟内筹集 10 万马克并准时送到, 否则她的男友就会被黑道老大杀掉。20 分钟与 10 万马克, 表示曼尼命悬一线, 而这一重担却交给一对 20 出头的年轻恋人——恐怕连存在主义大师笔下也没有比这更荒诞的境遇了。在这里, 导演着力渲染的就是一个荒诞不经的世界, 他企图告诉观众, 存在就是孤独、痛苦与不安。这样, 我们在影片中就看到了罗拉在不停地疯狂地奔跑, 穿过公路和街道, 看见有轨电车和修女的队伍, 一步一步, 分秒必争。再加上快节奏的音乐, 全片紧张而富于动感, 让观众除了窒息, 别无他求。罗拉红色的头发, 爆炸式的发型, 疯狂的奔跑, 在她父亲银行里与人交谈时的狂躁, 甚至她父亲与情人幽会时对白的急促, 其实都是现实生活的存在主义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