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学习 > 第八章 > 第二节 建筑场地类别

第二节 建筑场地类别


     “重灾区里有轻灾,轻灾区里有重灾”现象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场地条件的变化。为了有效地减轻地震的破坏作用,《抗震规范》采取场地选择和地基处理的措施来减轻场地破坏效应。
1.场地地段的划分

        a.有利场地稳定岩层,坚硬土,开阔、平坦、密实、均匀的中硬土等;
        b.不利地段软弱土,液化土,条状突出的山嘴,高耸孤立的山丘,非岩质的陡坡,河岸和边坡的边缘,平面分布上成因、岩性、状态明显不均匀的土层(如故河道、疏松的断层破碎带、暗埋的塘浜沟谷和半填半挖地基)等;
        c.危险地段地震时可能发生滑坡、崩塌、地陷、地裂、泥石流等及发震断裂带上可能发生地表错位的部位。
2.场地土类型
      场地土的类型按场地土的刚度(软硬)划分。对多层土,由表层土范围内的剪切波速,按土层厚度加权平均值划分。
3.场地覆盖层厚度
      覆盖层厚度是指从地面到坚硬土地面的距离。一般覆盖层越厚,场地上建筑的破坏率越大。
4.场地类别
      《抗震规范》中采用以等效剪切波速和覆盖层厚度双指标分类方法来确定场地类别。
5.场地选择
      在选择建筑场地时,应根据工程需要,掌握地震活动情况、工程地质和地震地质的有关资料,对抗震有利、不利和危险地段作出综
      合评价。对不利地段,应提出避开要求;当无法避开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对危险地段,严禁建造甲、乙类的建筑,不应建造丙类建
      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