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学习 > 第七章 > 第一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和调整

第一节 中国对外政策的演变和调整

  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新中国的成立揭开中国独立自主外交的新篇章。第一、新中国建交的三大原则
新中国建交的三大原则,即“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先谈判后建交”。

   “另起炉灶”,就是同旧中国屈辱外交彻底决裂,不自动继承同旧中国的一切外交关系,不承认国民党统治时期外国派驻中国的外交机构和外交人员的合法地位,而要在新的基础上重建中国同外国的关系。

  “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就是说,必须先肃清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势力和影响,然后再谈建交问题。对于帝国主义国家同中国建交的问题,“我们的方针是宁愿等一等”,把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残余势力清除一下,中国要在同它们建立外交关系以前“把屋子打扫一下  “先谈判后建交”,欲同新中国建交的国家,必须同中国先谈判,在谈判中新中国坚持的建交原则是: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惟一合法的政府,同国民党政府断绝外交关系;支持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大的合法席位,驱逐国民党集团,交还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财产。
  第二、“一边倒”的对外政策
  《共同纲领》第七章对新中国的外交政策作了具体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政策的原则,为保障本国的独立、自由和领土主权的完整,维护国际的持久和平和各国人民间的友好合作,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政策和战争政策。为此,就必须倒向社会主义一边,即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一边。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3年底,周恩来总理在接见印度政府代表团时,第一次提出了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1955年4月召开的亚非会议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得到亚非国家的承认。1954年被载入中国的第一部宪 法。
  二、新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 第一、60年代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受了严峻考验。其特点可概括为“两个拳头打人”,即既反美又反苏。中国顶住了来自美苏两个大国的压力。联合广大亚非拉国家在维护自己的主权和利益,推动世界和平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
  第二、7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和对外关系新突破。“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对于团结世界人民反对霸权主义,改变世界政治力量对比,改善我们的国际环境,提高我国的国际威望,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条线、一大片”是中国的对外关系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1971年10月,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中国实现了与日本、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关系正常化。在1970到1980年十年间,同中国建交的国家达75个,我国开始全面的参与国际事务。第三、80年代中国外交政策的新调整和对外关系的新局面。我们改变了对战争形势的估计,认为和平力量的增长大于战争因素的增长,有可能制止世界战争。在国际活动中,制订了全面对外开放的政策,赋予独立自主原则以新的内容,即真正的不结盟,外交的目标就是维护世界和平。

  三、当前外交政策的特点 当前中国外交突出了为国家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经济利益和保障经济安全的特点。
  1、建国初期的对外关系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面临的主要任务是巩固独立和医治战争创伤。但是,美国为了“遏制”中国和与苏联进行全球“冷战”,对中国实行全面包围,还出兵朝鲜,驻军台湾,支持法国攻打印度支那。这一切严重威胁着中国的安全。面对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的威胁,从1949年至50年代末,中国在外交上采取了“一边倒”的战略,即与苏联结盟,形成反美统一战线。
  美国出兵朝鲜后的第二天,派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随之美国在台湾设立海陆空军事基地,美军顾问帮助国民党军队不断对中国大陆和沿海进行挑衅。1952年12月2日,美国与台湾当局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该条约允许美国在台湾、澎湖及其附近部署军队,构成对中国大陆的严重威胁。这导致了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的爆发。
  为了抗击美蒋的挑衅行为,中国政府向全世界提出了“解放台湾”口号,我军从1954年9月3日起炮轰金门、马祖两岛。1955年2月,我军解放了大陈岛等岛屿,除掉了国民党军队对浙江沿海进行干扰的最大据点。4月23日,中国政府提出中美双方谈判,讨论缓和台湾地区紧张局势的问题,美国表示同意。第一次台湾海峡危机由此缓解。
  1958年夏季,台湾当局又企图反攻大陆,把其1/3的兵力布署在金门、马祖两岛,加强了对大陆的骚扰和破坏。与此同时,美国增加了对台湾当局的援助,调派大批军舰和飞机加强驻台美军。在这种情况下,我军从8月23日起又重新炮轰金门、马祖两岛。由此爆发第二次台湾海峡危机。针对我军的炮击,美国调动了6艘航空母舰、130艘其它战船、500架飞机,以及大量作战部队集中于台湾海峡地区。中国政府对美国的这种挑衅行为提出严重抗议,要求美军必须撤离台湾海峡,同时,中美双方恢复谈判。最后,迫使美国宣布从台湾撤走部分美军,台湾海峡危机得到缓解。
  2、对外关系的演变与调整
  50年代末至60年代末,是中国外交非常严峻的时期。美国在这一期间发动了侵越战争,严重威胁着我国的安全。苏联在此期间不断向中国施加压力,企图控制中国,使中苏同盟关系破裂。同时,中印关系恶化,发生了中印边界战争。中国的外交战略发生重大变化,从建国初期的“一边倒”转变为即反美又反苏,发展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成为我国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
  中苏关系恶化。1956年苏共二十大以后,中苏两党在许多重大的理论问题上存在着严重分歧,从而导致两国关系不断恶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不尊重中国的主权,试图完全控制中国的外交和军事。于是,中苏之间展开了一场控制与反控制的斗争。
1958年,苏联向中国提出两个要求:一是要在中国建立一个海军基地,以便于苏联军舰在太平洋活动。二是要求中苏两国建立一支由苏联控制的联合舰队。中国拒绝了苏联政府的要求,于是苏联就开始大肆损害中苏关系。
  中印边界冲突。中印边界长约2000公里,分为西、中、东三段。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过,只存在一条传统习惯线。1914年3月,英国政府代表麦克马洪与西藏地方政府代表,背着中国中央政府,秘密划定了一条所谓“麦克马洪线”,把中印边界东段属于中国的9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英属印度。
  1959年8月25日和10月21日,印度在双方边界地段挑起两次武装冲突,中国边防部队被迫进行还击。援越抗美。1954年法国撤出越南后,美国加强了对南越的控制。1956年3月吴庭艳集团破坏日内瓦协议中的普选规定,在南越搞了制宪议会选举,实行法西斯统治,激起了南越人民的武装反抗,掀起反美斗争的浪潮。1961年,美国宣布要在南越打一场“特殊战争”。
  1964年8月,美国制造了“北部湾事件”,开始轰炸越南北方。1965年3月,美国海军陆战队从岘港登陆,美国开始了对越南的大规模武装侵略。同时,美国加紧了对北越的轰炸和炮击,直接威胁到中国的安全。为了支援越南的抗美斗争,中国不断地向越南提供大量的物资援助,还应越南政府的要求,我国派出导弹、高炮、工程、铁道、扫雷和后勤等部队,总数达32万人,在越南北方担负防空作战、沿海扫雷、修复交通等军事任务。
  6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中国外交处在一个重要的调整发展时期,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得到明显改善,把反对苏联霸权主义作为我国外交工作的重点。1969年发生中苏武装冲突之后,苏联在中苏和中蒙边界附近陈兵百万,成为对中国安全威胁最大的敌人。为了减轻国家安全的外部压力,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缓和与西方国家的关系,尤其是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就成为中国外交战略调整的首要任务。为此中国提出了“一条线”和“一大片”外交战略。“一条线”就是通过发展与日本、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西欧和美国的关系,组成东西一条线,打破苏联对中国的战略包围。“一大片”则是在“一条线”的主导下,联合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中美关系恢复正常。1969年尼克松就任美国总统后,为了增强与苏联对抗的实力,一再表示同中国发展关系。1971年7月美国政府派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受到我国政府的欢迎,毛泽东和周恩来亲自接见了基辛格,中美关系有了重大改善。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
中国,中美双方发表了《上海公报》,中美关系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中国对中美建交问题提出了三个前提原则:即与台湾断交、废约、撤军。1978年12月16日,中美双方发表《中美联合公报》,宣布中国和美国从1979年1月1日起建立外交关系。美国在建交公报中声明,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此后,将与台湾仅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政府关系。日本表示,同意中国提出的建交三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废除日台条约。9月29日,发表中日联合声明,中日两国宣布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中国是联合国的创始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但是,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由台湾的“中华民国”当局所占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成立以后,周恩来总理就多次致电联合国,申明我国政府才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要求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把台湾当局从联合国驱逐出去。中国的这一要求遭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无理拒绝。美国以所谓的“中国侵略朝鲜”和中国代表权问题是“重要问题”为借口,阻挠新中国进入联合国。
  1971年基辛格的秘密访华,引起国际社会的热烈响应。在26届联大会议上,美国知道很难再把中国挡在联合国大门之外,因而除了再次提出“重要问题”案外,还炮制了所谓的“双重代表”案,即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联合国,但又不剥夺台湾当局的代表权,试图在联合国搞“两个中国”。1971年10月25日,在26届联大会议上,美国的提案以59票反对,55票赞成,15票弃权被否决。接着,大会表决了阿尔及利亚、阿尔巴尼亚等23国提出的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并把台湾当局的代表立即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的提案,此提案以76票赞成,35票反对,17票弃权获得了大会通过。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终于得到恢复。这是新中国外交发展史上的重大胜利。从此以后,中国的国际威望迅速提高。
  3、对外关系的全方位发展
  从8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外交工作进行了全面调整,制定了新的外交战略,其主要内容是:不与任何大国结盟和建立战略关系,不支持它们任何一方反对另一方;对重大国际问题,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中国将独立自主地做出判断,并决定自己的态度和对策;中国不搞固定的斗争对象,在反对霸权主义的同时,也与对方发展其他方面的国家关系;中国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亲疏、分离,而是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与任何国家的国际关系。
  在维护世界和平问题上,中国和发展中国家一起反对军备竞赛,主张建立无核区和彻底销毁核武器。对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内部矛盾和武装冲突,中国坚持不介入的态度,主张通过协商方式和平解决地区武装冲突。同时,还强调发展中国家内部要加强团结,避免发生冲突,以减少不必要的国力消耗和人员伤亡,以减少某些大国插手发展中国家内部事物的借口。如对1990年8月发生的海湾危机,中国始终坚持和平解决这一地区冲突。从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第一天起,中国政府就强烈谴责伊拉克,要求它无条件撤军,恢复科威特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中国积极参与安理会的内部磋商,支持对伊拉克的制裁。同时,中国也反对大国的军事介入,主动力争和平解决这场危机。如在人权问题上,发展中国家曾先后七次帮助中国挫败了西方国家利用人权干涉中国内政的提案,迫使西方国家在这一问题上采取合作的态度。在国际政治斗争中,中国和发展中国家相互信任和相互支持,巩固了传统友谊和密切合作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