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学习 >第九章> 第一节 东欧中亚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

第一节 东欧中亚国家经济政治的转型

  一、 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的代价和进展
   苏东剧变后,东欧中亚国家进入了艰难的经济政治转型时期,引起世界的关注。
   东欧中亚国家实施经济转型的措施基本相同,主要包括:全面推行国有企业私有化,提高企业经营效率,放开物价,形成依靠市场调节的价格体系;实行紧缩货币政策,抑制通货膨胀;削减财政补贴、财政赤字,取消对外贸的限制,实行货币自由兑换等等。
   转轨的方式有激进和渐进的区别,波兰、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乌克兰等选择了激进的方式,而匈牙利则选择渐进方式。所有东欧中亚国家经济在转型中都经历了混乱—滑坡—谷底—回升的历程。
   由于各国对经济转型目标的设想不切合实际,使经济转型付出巨大代价。
  具体表现在:
   第一,经济实力大幅度滑坡;
   第二,通货膨胀恶性发展,失业急剧增加;
   第三,对外贸易状况恶化,外债负担加重;
   第四,居民生活水平下降,两极分化严重。
  经济转型付出巨大代价,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前苏联东欧国家历史上积存下的结构性障碍难以在短期内克服,加之各国社会政治与经济转型同时并进,政局多变,难以满足恢复经济的稳定条件。
   近几年来,东欧中亚经济形势逐渐好转。但由于各国社会经济条件不同,转型的具体方式与政策不同,各国的发展状况出现较大差异。
   各国经济体制转型经过几年努力已取得显著进展:
   第一,所有制改造获得成效,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经济结构已初步建立起来。
   第二,市场经济体系正在或已初步形成。
  第三,外贸改革取得成效,与西方经济联系加强,外汇储备与外国投资大量增加。
  尽管东欧中亚国家经济转型已近结束,也看到复兴的希望,但市场机制不健全,各环节运转不协调,基础设施薄弱,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力度不够,经济增长缺乏后劲,政府宏观调控不力等深层次的经济问题尚未解决,造成许多国家的经济回升极不稳定,要实现经济复兴,还需走很长的路。
  二、 东欧中亚国家政治转型的进展与前景
   1、政治体制改革引发“地震”。大多数国家的政治转型在初期是以急风暴雨的形式展开的。多党制、三权分立、议会民主、民族分离等一时间主导社会思潮,社会政治领域冲突异常激烈。各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政局不稳,爆发了强度不一的社会政治“地震”。
   2、社会政治发展的趋势。目前,东欧中亚各国向资本主义民主制的转变已基本完成,政治多元化原则、三权分立原则已通过宪法和法律得到贯彻,新型政治体制的框架已初步确立。东欧国家受西欧影响较大,选择了议会民主制,而苏联在解体前已经实行总统制,故而独联体国家多走上了总统制的道路。
   第一,就这一地区社会政治思潮来看,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社会主导思想的时代已经结束,整个社会思潮从一元化向多元化发展,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自由资本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社会民主主义思潮。社会民主主义思潮近年来在东欧中亚地区的影响扩大。它以西方社会党的纲领为蓝本,主张走“第三条道路”。
  第二,经过一阵痛苦的转型后,1996年前选民选左翼力量上台,是因为民众无论在心理还是实践中都承受不了当时向资本主义过渡中引起的剧烈震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后果。

  第三,在各国政局基本稳定有序的情况下,众多社会问题日益令人担忧。失业人数扩大,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社会贫富悬殊加剧,社会两极分化加剧。
  三、 东欧中亚地区的对外关系
  1、东欧中亚地区对外政策的转变
   转型之初,各国曾一度奉行全面倒向西方的政策,以争取西方的经济援助和政治支持。但很快,单纯的跟随西方的政策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因此,绝大多数国家开始改变一边倒外交政策,在保持优先发展同西方国家关系的前提下,更注意突出自己的国家和民族利益,奉行自主的外交政策,对外关系更趋多元而务实。
   2、加强同西方的合作
   同西方合作,是这一地区绝大多数国家对外关系的重点。东欧国家、波罗的海沿岸国家在同西欧各国合作中,把“返回欧洲”作为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东欧国家出于保障自身安全需要,迫切需要加入北约,由北约组织直接提供安全保障,所以北约东扩成为同西方合作的又一重点。
   3、密切区域内自身合作
   东欧中亚国家区域性合作加强,是这一地区国家间关系的最新发展。面对西方的优势及国际经济一体化的大潮,独联体国家除继续走联合之路,别无选择。如中亚五国,经济政治结构同源,发展和面临的问题也大同小异。他们本来有广泛的合作基础,也有足够的合作愿望,所以区域内一体化有现实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