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刑法的起源

在我国古代,含义是奴隶社会实行井田制,井田中间有口井,奴隶主派人拿着刀去守卫,谁要是去抢水就把他的头砍掉,这就叫用"刑"。而"法"原写作"灋",左边三点水,右边是一个"廌",下加"去"字。传说古代有一种叫"廌"的异兽神羊,头上长有一只能辨曲直的角,遇有不正直的人便会用角去抵;"去"是去曲的意思;三点水作偏旁,则引喻为执法要像水一样不偏不倚。《说文、井部》:"刑,罚罪也,从刀井。《易》曰:井者,法也。"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卷十:"刑字从井,盖与灋字从水同意。可知古人言法,皆取象于水之平。

二、刑法的概念

刑法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是掌握政权的统治阶极为了维护本阶级政治上的统治和经济上的利益,根据其阶级意志,规定哪些行为是犯罪并应当负何种刑事责任,给予犯罪人何种刑事处罚的法律。刑法有广义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一切刑事法律规范的总称,狭义刑法仅指刑法典,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区分为普通刑法和与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国,也就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三、刑法分类

刑法有广义刑法与狭义刑法之分。广义刑法是指一切规定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包括刑法典、单行刑法以及非刑事法律中的刑事责任条款等。它包括:

(1)刑法典。

(2)单行刑事法规。即全国人大常委会98年12月29日通过的《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

(3)附属刑法规范。即非刑事法规中的刑事责任条款。如,《价格法》第46条规定:价格工作人员泄露国家秘密、商业秘密、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索贿受贿,构成犯罪的,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价格法》属于行政法,但由于第46条涉及到追究刑事责任的条款,属于附属刑法规范,因此,属于广义刑法的范畴。

狭义的刑法仅指刑法典。即根据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七次会议2011年2月25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修订。

与广义刑法、狭义刑法相联系的,刑法还可以区分为普通刑法和与特别刑法。普通刑法是指具有普遍使用效力的刑法,实际上即指刑法典。特别刑法是指仅使用于特定的人、时、地、事(犯罪)的刑法。在我国,也就是指单行刑法和附属刑法。

四、刑法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是指刑法本身具有的、贯穿全部刑法规范、体现我国刑事立法与刑事司法基本精神、指导和制约全部刑事立法和刑事司法过程的基本准则法。新刑法规定了刑法的三个基本原则,即罪刑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和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法。

(一)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法定原则是指犯罪及其刑罚都必须由法律明确规定,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法。具体内容就是刑法第3条的规定,即"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照法律定罪处刑;法律没有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不得定罪处刑罚。罪刑法定原则要求:1、司法机关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认真把握犯罪的本质和具体的构成要件,严格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定性准确,量刑适当,不枉不纵;2、司法解释不能违背刑事立法的意图,不能代替立法法。

(二)罪刑相适应原则

罪刑相适应原则是指犯多大的罪,便应当承担多大的刑事责任,就判处轻重相当的刑罚,重罪重罚,轻罪轻罚,罪刑相称,罚当其罪法。

罪刑相适应原则的内容

1、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所犯罪行相适应

2,刑罚的轻重应当与犯罪分子的人身危险性相适应

(三)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

适用法律一律平等原则是指对任何人犯罪,在适用法律上一律平等,不允许任何人有超越法律的特权法。适应法律一律平等原则1、定罪平等2、量刑平等3、行刑平等。

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沿革

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的人民民主政权,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就先后制定了一系列刑事法规,如1934年中央苏区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1939年陕甘宁边区颁布的《抗战时期惩治汉奸条例(草案)》 ,1942年晋察冀边区颁布的《破坏坚壁财物惩治办法》,1943年晋冀鲁豫边区颁布的《妨害婚姻治罪暂行条例》,1947年东北解放区颁布的《惩治贪污暂行条例》等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根据革命和建设的需要,又制定了若干单行的刑事法规,如1950年的《关于严禁鸦片烟毒的通令》、《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1951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国家货币出入国境办法》、《妨害国家货币治罪暂行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保守国家机密暂行条例》,1952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管制反革命分子暂行办法》等等。上述这些单行刑事法规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起草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国第一部宪法以后开始起草,先后修订过38个稿本,于1979年7月1日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通过,7月6日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命令公布,并自1980年1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分两编共192条。第1编总则,计89条,规定有关犯罪和刑罚的基本原理原则,分 5章:①刑法的指导思想、任务和适用范围;②犯罪;③刑罚;④刑罚的具体运用;⑤其他规定。第2编分则,计103条,规定各类具体犯罪及相应的法定刑,分8章:①反革命罪;②危害公共安全罪;③破坏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罪;④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⑤侵犯财产罪;⑥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⑦妨害婚姻、家庭罪;⑧渎职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