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
各国都制定刑法,各种刑法都使用犯罪概念。但在刑法上是否以及如何规定犯罪的一般定义,则有不同的立法例:第一种立法例(大多数国家的刑法)是不规定发罪的一般概念。第二种立法例从形式上(或分类意义上)规定犯罪的一般定义。第三种立法例从实质上规定犯罪的一般定义。第四种立法例规定形式和实质统一的犯罪定义。我国刑法就是实质与形式的统一。
一、什么是犯罪概念
犯罪概念是对犯罪本质和特点的高度概括,所要解决的是"什么是犯罪"的问题。
外国学者和立法对于犯罪概念的表述多种多样,大致地加以归纳,可以分为形式概念、实质概念和混合概念三类。
(一)犯罪的形式概念
(二)犯罪的实质概念
(三)犯罪的混合概念
犯罪的形式概念,是指仅从犯罪的法律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没有涉及犯罪的本质特征,即完全回避为什么法律将这种行为规定为犯罪。
犯罪的形式概念之所谓形式,是指从法律规范的意义上界定犯罪。因此,犯罪的形式概念,又可以称为犯罪的法律概念。
形式概念的优点是较好地维护罪刑法定原则。
犯罪的形式概念源于罪刑法定原则,可以说是从罪刑法定原则引申出来的犯罪概念。犯罪的形式概念注重的是行为的刑事违法性,将刑事违法性作为区分罪与非罪的唯一标准。
二、犯罪的实质概念
犯罪的实质概念,是从犯罪的本质特征上给犯罪下定义,而不涉及犯罪的法律特征,即从社会危害性的角度来揭示犯罪的性质。
比如将犯罪认定为是侵害法益的行为,或侵害权利的行为,或违反义务的行为,或反社会的行为。
犯罪的实质概念鲜明地表现了犯罪的阶级性,说明了法律将某种行为规定为犯罪的根据和理由,但没有揭示犯罪的法律特征,没有限定犯罪的法律界限,与罪刑法定原则的精神存在抵触,在实践中缺乏操作性。
三、犯罪的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概念
是指从犯罪的本质特征和法律特征两个方面对犯罪下定义。
这种概念既阐明了犯罪的社会危害本质,又限定了犯罪的法律界限,有利于真正揭示犯罪的内涵和外延。
四、我国刑法中的犯罪概念
我国现行刑法典第13条对犯罪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简言之,犯罪是具有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可见,我国现行刑法典是从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角度规定犯罪概念的。
小结
我国现行刑法典是从实质与形式相统一的角度规定犯罪概念的。,表现出犯罪具有的两个特征:一是社会危害性,二是依照法律应受刑罚处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