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题

1、一切犯罪都必须具备的主观要件是犯罪的故意和犯罪的过失。( )

2、行为在客观上虽然造成了损害结果,但是是由不能抗拒的原因所引起的,这说明行为人缺乏认识和意志因素。( )

3、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和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 )

4、行为人动辄行凶,捅人一刀就走,放任伤亡结果发生,被害人未死亡而构成重伤的,行为人应负间接故意伤害的刑事责任。( )

5、意外事件与疏忽大意的过失在没有预见危害结果上的区别是前者是根本不可能预见,而没有预见,后者是能够预见而没有预见。( )

6、刑罚轻重的认识错误不属于法律上的认识错误。( )

7、 是否构成犯罪的错误属于事实认识错误。( )

8、某甲驾一货车穿行于陡峭山路,某乙想尽快赶到投宿地想搭便车,冒然抓住车厢后部,但却无法攀上,某甲知道这一情况后,为摆脱某乙骤然刹车,致某乙摔入山沟,当场死亡。某甲对某乙的死亡的心理态度是间接故意。( )

9、 甲平时小偷小摸,听说开始严打后到司法机关自首;甲引诱不到14周岁的少女与之发生性关系,认为自己的行为不构成犯罪,这些都属于法律认识错误。( )

10、在所有故意犯罪中都有犯罪目的和犯罪动机。( )

11、我国刑法对故意的规定是要求行为人在主观上认识到其行为及结果的违法性。( )

简答题

1.简述犯罪故意的基本类型及其内容。

答案:判断题:1.错; 2.对; 3.错; 4.对; 5.对; 6.错; 7.错; 8.对; 9.对; 10.错; 11.错。

简答题

1.答:根据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的不同,犯罪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必然发生或者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