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贞观元年(627年)
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奉召入宫议事,"不解佩刀入东上阁门",事毕出门以后,监门校尉才发觉。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认为:校尉失察,罪当死;长孙无忌误带刀入殿,应徒二年,罚铜二十斤。太宗欲从其议。但大理寺少卿戴胄不同意:"校尉不觉,无忌带刀入内,同为误耳。"臣子对于君父不得称误,法律明文规定"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如法者"皆为死罪。陛下若欲考虑长孙无忌的功勋而减刑,那不是司法官所能决定的;但若要据法审判,罚以赎铜是不恰当的。太宗说:"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怎么能因为长孙无忌是皇亲国戚就要法外开恩呢?下令再议。封德彝坚持原议,戴胄又驳议说:"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是因无忌牵连而致犯法,不当重处。"若论其过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两人既同为"过误",为何处罚有生死之别?是否严重不公?因戴胄固执原议、犯颜谏阻,太宗终于赦免了监门校尉的死罪。
2、唐太宗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他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
汉族,陇西成纪人,祖籍赵郡隆庆,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即位为帝后,积极听取群臣的意见、努力学习文治天下,成功转型为中国史上最出名的政治家与明君之一。唐太宗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为后来全盛的开元盛世奠定了重要的基础,将中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3、贞观之治
"贞观之治"是指中国唐太宗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廉能,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诤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并大力平定外患,并尊重边族风俗,稳固边疆。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治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之治奠定了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