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二十年(1681年)平定三藩之乱,开启康乾盛世,止于嘉庆元年(1796年)川陕楚白莲教起事爆发。"康乾盛世"最主要地表现在人口的增长上,土豆、玉米等新高产作物在明末开始引入并普及种植於中国,在清朝得到普遍种植,增加了环境承载力,但超过了人口合理容量,使中国人口虽多,但平均生活水平很低,并为了统治汉人及其他少数民族而实行民族压迫政策,人民平均教育水平很低,使人口数量的优势并未转化为更高的综合国力。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全国人口突破一亿五千万,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突破三亿,而且生活基本上比较安定。当时中国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有三:1,1683年大战刚息,中国大地一片狼藉,因明末农民战争、瘟疫以及清军入关的战乱、屠杀,人口显著减少(葛剑雄、曹树基《中国人口史•第五卷》认为,明朝崇祯三年(1630年),中国人口19250万。经过了明末农民战争之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即清军入关前夕,中国人口15250万。到了康熙十七年(1678年),中国人口16000万)1683年後社会进入稳定时期,人口开始迅速恢复;2,雍正开始实行"摊丁入亩,永不加赋",许多因逃税而瞒报的"黑户"重新上了人口名单;3,新高产作物的种植、社会的发展,养活了更多的人口。同时,清朝的领土几经扩张,超过了前朝。
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平定新疆,整个清帝国版图达到空前扩张,北起自外兴安岭以南,东北至北海,东含库页岛,西至巴尔喀什湖以东,继承了1758年准噶尔汗国的边界。形成了空前"大一统"的多民族国家。乾隆年间,香料群岛的苏禄上表求内附,乾隆帝以其险远,不许。乾隆帝派明安图等人两次到新疆等地进行测绘,在《皇舆全览图》的基础上,绘成《乾隆内府舆图》。康乾盛世之后,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恢复到世界的三分之一,美国学者肯尼迪在《大国的兴衰》一书中指出,当时中国的工业产量,占世界的百分之三十二;即使是工业革命之后,亚当•斯密说:"中国和印度的制造技艺虽落后,但似乎并不比欧洲任何国家落后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