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名词解释

80. 会计凭证的传递是指会计凭证从填制到归档保管期间,在本单位内部各有关部门和人员之间的传递程序和传递时间。

81. 会计凭证的保管是指会计凭证记账后的整理、装订、归档和存查工作。

82. 会计账簿是以会计凭证为依据,由若干张具有一定格式且又相互联系的账页组成的,按照会计科目开设户头,用来连续、系统、全面地记录和反映企业各项经济业务的簿籍。

83. 总账,也称为总分类账,是按照总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的账簿。它是用来分类反映和监督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费用、成本和收入等总括核算资料的账簿。

84. 明细账,也称为明细分类账,是按照明细分类账户分类登记的账簿。它是用来分类登记某类经济业务详细情况,用来提供明细核算资料的账簿。

85. 日记账,又称序时账,是按照经济业务发生的时间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经济业务的账簿。在实际工作中,时间的先后顺序通常是指会计凭证的编号顺序,即按会计部门收到会计凭证的先后顺序逐日逐笔登记。

86. 辅助账,又称备查账,指对某些在序时账簿和分类账簿中未能反映和记录的经济业务事项进行的补充登记的账簿,该种账簿可以对某些经济业务的内容提供必要参考资料,主要用来记录一些供日后查考的有关经济事项。

87. 订本式账簿是指把许多账页装订成册的账簿。这种账簿,账页固定,不能增减抽换。既防止账页散失,又可防止抽账换页的现象。

88. 活页式账簿是指账页数不固定、随时可增减账页的账簿,这种账簿,页数可根据需要确定,不足时,可随时增加账页;登记方便,可同时由数人分工记账。

89. 卡片式账簿是指印有记账格式的卡片,登记各项经济业务的账簿。卡片不固定在一起,数量可根据经济业务增减。

90. 划线公证法  记账凭证正确,在记账或结账过程中发现账簿记录中文字或数字有错误,应采用划线更正法。更正时,先在错误的文字或数字(整个数字)上划一红线注销,并使原来的字迹仍可辨认,然后在红线上方空白处用蓝字填上正确的文字或数字,并在更正处由记账人员盖章。对改正错误的数字一定要用红线全部划去,不能只改个别数字。

91. 红宇更正法也叫赤字冲账法或红笔订正法。这种方法适用于记账凭证上的应记科目和金额发生错误,并已登记入账。上述发生的错误,不论是结账前还是结账后,不论是金额错误还是分录错误,都可采用此方法更正。更正时,先用红字金额填制一张内容与错误记账凭证完全相同的记账凭证,并在摘要中写明“更正第×号凭证错误”,并据以用红字金额登记入账,冲销原有的错误记录;然后,再用蓝字重填一张正确的记账凭证,登记入账。

92. 补充登记法  将少填的金额(即正确金额与错误金额之间的差额)用蓝字填制一张记账凭证,在“摘要”栏内注明“补记第×号凭证少计数”,并据以登记入账。这样使将少记的金额补充登记入账。

93. 记账程序是为处理日常经济业务而设置的一个流程,目前我国一般采用从会计凭证——分类账——会计报表的程序。

94. 对账  为了保证账簿记录的真实可靠,对账簿和账户所记录的有关数据加以检查和核对,这种核对工作,在会计上叫对账。

95. 账证核对是指将账簿记录与会计凭证相核对,这是保证账账相符、账实相符的基础。

96. 账账核对是指各种账簿之间有关数字应核对相符。

97. 账物核对是指有关财产物资明细账的结存量应定期同实存量核对相符。

98. 账款核对是指各种货币资金和结算款项的账面余额与实存数核对相符。

99. 结账就是把—定时期内发生的经济业务在全部登记入账的基础上,将各种账簿记录结出“本期发生额”和“期末余额”,然后编制会计报表。

100. 会计循环是指会计人员根据日常经济业务,按照会计准则要求,采取专门的会计方法,将零散、复杂的会计资料加工成为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需要的信息的处理过程。

101. 账务处理程序也称会计处理程序,是指对会计数据的记录、归集、汇总、呈报的步骤和方法,即从原始凭证的整理、汇总、记账凭证的填制、汇总,日记账、明细分类账、总分类账的登记,到最后编制会计报表的步骤和方法。

102. 财产清查也叫财产检查,是指通过对实物、现金的实地盘点和对银行存款、往来款项的核对,来查明各项财产物资、货币资金、往来款项的实有数和账面数是否相符的一种会计核算的专门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