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学习 > 第七章 > 第二节 政治文化发展

第二节 政治文化发展

一、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
        政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社会生产方式的变革必然会引起政治制度的变迁,进而使人们在政治心理、政治价值观以及政治信仰等方面发生相应改变。政治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政治文化的世俗化。
政治文化的发展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但总的来说,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因主要包括内部动因和外部动因两个方面。
1.内部动因
        内部动因主要包括社会经济的发展、民主政治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教育水平的提高四个方面:(1)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的发展为政治文化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2)民主政治的发展。现代民主政治体现为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如普选制度、代议制、政党制度。普选制体现了主权在民原则,体现了平等原则,使平等观念深入人心。(3)科学技术的进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网络技术的发展,人们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学习政治知识,了解政治信息,减少了政治参与的成本,促进了政治文化的发展。(4)教育水平的提高。大量研究表明,社会成员受教育水平的提高构成了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
2.外部动因
        外来政治文化的进入是政治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由于各国经济、政治制度、民族、历史传统等因素的不同,与之相适应的政治文化也必然表现出差异性。这样,外来政治文化的进入必然会破坏原来政治文化的稳定性,这就要对原来的政治文化进行调整,吸收和借鉴外来政治文化的优秀成分,以促进本国政治文化的发展。
二、政治体制的文化基础
        任何政治体制都有与之相应的文化基础。
        在专制体制下,民众基本被排斥在政治系统之外,没有机会参与政治生活。专制体制的文化基础表现在:(1)封闭的政治意向。(2)等级观念。(3)人身依附观念。(4)政治冷漠感。
        现代民主政体不仅表现为一系列制度安排,而且具有一定的文化基础。与专制体制不同,民主政体追求自由、平等、民主,认为政府的权力来自人民的委托,民众有权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过程。一般来说,民主政体的文化基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自由、平等、民主观念深入人心。其次,公民对政治合法性的信仰建立在法律基础之上。最后,人们的政治主体意识和参政意识日益增强。同时,人们也了解自己的义务,自觉遵守法律和规范。
三、政治文化与政治民主
        20世纪末,经济的市场化和政治的民主化成为世界性潮流。
        一般认为,政治民主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政治从少数人统治向多数人统治转化的全过程。狭义的政治民主化是指在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政治的形式和内容从非民主走向民主,特别是从专制走向民主的过程。
政治民主化的实现需要有一定的政治文化环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成员应具有较强的政治参与意识
        社会成员普遍关心社会公共事务,认识到个体和社会的不可分离性,积极参与政治生活,影响政治过程。但是,并不是社会成员政治参与的热情越高,越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人们的政治参与应该是适度的,即对政治有兴趣但不过分,对政治系统赞同和支持但并不狂热,对政治参与有要求但不热情高涨,对政治系统有期望但不脱离实际,这种政治文化环境才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相反,政治参与过分冷漠或过分狂热,对政治民主化的发展都是不利的。政治参与过分冷漠,人们不关心政治,政治民主化就会缺乏社会基础,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政治参与过分狂热,超出了政治体制能够容纳的限度,整个社会就会出现无序状态,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就会受到阻碍。
2.政治民主化要求社会成员对民主具有恰当的认识和广泛的认同
        民主的基本价值包括自由、平等、多数原则、主权在民、法治原则等。社会成员只有认同这些价值原则,才能在政治过程中有效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和履行相应的义务。否则,如果社会成员对民主的基本原则缺乏基本的认同,政治民主化可能只是一种空想而已。
3.政治民主化需要社会成员具有宽容精神
        现代人的宽容精神主要表现在能够在遵守法律的前提下,宽容地看待和容忍与自己不同的观点和行为,并且愿意与之和平共处、平等交流。如求大同,存小异;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政治民主化需要多元的而不是一元的政治价值取向,不同的政治文化可以共存,而且可以共同发展,也就是蔡元培提倡的“兼容并包”。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自由、民主、和谐的氛围,从而有利于政治民主化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