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抒情性作品
  抒情指一种偏于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文学类型。抒情作为一种主观表现,同时包含着普遍的社会内容。它是一种审美表现,需要创造有序的话语组织形式来加以表现。抒情性作品是通过特殊的话语组织形式来表现情感的。抒情性作品由抒情内容和相应的抒情话语构成,其结构因素包括声音、画面和情感经验。抒情话语有多种修辞方式,有不同的抒情角色。本章要求学生掌握抒情的基本性质和主要特征,抒情作品的结构,抒情性话语的修辞方式以及不同的抒情角色等问题。
  (五)文学风格
  古今中外出现了许多关于风格的理论和观点,综合这些观点,我们认为文学风格是指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中通过言语结构所显示出来的、能够引起读者持久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文学风格具有不同的类型,不同的文学风格具有不同的审美价值。文学风格的形成与文化有关。要求学生掌握风格的诸种观念和理论,并识记风格的定义和内涵,了解它的分类和价值,理解风格和各种文化之间的关系。

 
第五部分 文学消费与接受
 
 教学要求

文学接受和消费是文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只有当文学作品经过传播、消费和接受活动之后,文学活动才能够算是真正完成。本部分将讨论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的性质和特征,文学接受过程的具体阶段和规律,以及文学接受的高级形态——文学批评的性质、形态和标准等问题。通过这些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加强对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论”和“艺术交往论”的理解。

 
 教学内容

(一)文学消费与接受的性质
  文学消费有广义和狭义之分。文学消费具有二重性,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消费对特定的社会结构起着或肯定或批评的作用,其表现比较复杂。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而且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包括审美属性、认识属性、价值属性和交流属性。要求学生理解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之间的关系,掌握文学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消费与文学审美意识形态间的作用,以及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关系。掌握文学接受的文化属性。
  (二)文学接受过程
  文学接受的过程包括发生、发展和高潮三个阶段。要求学生掌握文学接受发生的心理机制,读者进行文学接受的具体过程和作为文学接受高潮的标志。

 
第六部分 文学批评
 
 教学要求和内容

学批评是文学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外文论史上有许多不同种类的文学批评理论,要求学生掌握文学批评的价值取向,理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及标准,认识不同的文学批评模式,并且在懂得理论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到实践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