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辛与《拉奥孔》

 
  莱辛,德国戏剧家、戏剧理论家。《拉奥孔》是G.E.莱辛(1729~1781)创作的一部美学著作。副标题为《论画与诗的界限》,1766年出版。今传本二十九章,是全书的一部分。莱辛从比较“拉奥孔”这个题材在古典雕刻和古典诗中的不同的处理,论证了诗和造形艺术的区别和界限,阐述了各类艺术的共同规律性和特殊性,并批判了文克尔曼“高尚的简朴和静穆的伟大”的古典主义观点。
  观点:
  莱辛认为,一切艺术皆是现实的再现和反映,都是“摹仿自然”的结果,这是艺术的共同规律。只是绘画、雕刻以色彩、线条为媒介,诉诸视觉,其擅长的题材是并列于空间中的全部或部分“物体及其属性”,其特有的效果就在于描绘完成了的人物性格及其特征;诗以语言、声音为媒介,诉诸听觉,其擅长的题材是持续于时间中的全部或部分“事物的运动”,其特有的效果则是展示性格的变化与矛盾以及动作的过程。作者还讨论了空间艺术的绘画、雕刻和时间艺术的诗是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而相互补充。绘画和雕刻可寓动于静,选择物体在其运动中最富于暗示性的一刻,使观者想象这物体在过去和未来的状态。诗可化静为动,赋予物体的某一部分或属性以生动如画的感性形象。莱辛于是看到了文艺的共同要求,就是赋予描写对象以生动的、丰富的具体形象。就各类艺术所表现的美学理想看,“表达物体美是绘画的使命”,美是造型艺术的最高法律;诗则不然,它所摹仿的对象不限于美,丑、悲、喜、崇高与滑稽皆可入诗。
  

  莱辛在《拉奥孔》中认为,诗中所描写的拉奥孔极度痛苦和雕刻中所表现的拉奥孔单纯静穆,是由诗与画的不同特点造成的。诗与画都应当模仿自然,但是在模仿的题材、媒介、方式方面却各不相同。画宜于以颜色和形状描绘物体的空间排列,诉诸视感官;诗宜于以声音和语言描述动作的时间持续,诉诸听感官。《拉奥孔》划定了诗与画的明确界限,但并没有把诗与画的区别绝对化。诗可以描写物体,画也可以描写动作,不过必须采取间接方式,即“暗示”。画用“暗示”方式模仿动作,就是选择动作发展到顶点的那一瞬,从这一瞬中表现出动作的前后过程,这也就是化动为静。诗用“暗示”方式模仿物体,就是选择物体最生动的感性形象的某一属性,层层展示,从展示过程去表现物体形象,这也就是化静为动。
  《拉奥孔》还从美学的高度讨论了诗与画的界限问题。莱辛认为美来自客观的“有形体的对象”,具有普遍的规律性,可以在形状、行为、思想各方面表现出来。美表现在形状上,就是物体美;表现在行为上,就是动作美;表现在思想上,就是精神美。物体美,是物体杂多部分“同时并列”中的“和谐”,“和谐”如被破坏,就成为丑。《拉奥孔》打破了从古希腊以来流传的、为新古典主义信奉的诗画一致说。诗人不能采取静观的态度,而应以行动参预生活;诗应当“从画的桎梏里”释放出来,面对现实生活。《拉奥孔》批判了文克尔曼的古典主义观点和其他一些从法国移植来的古典主义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歌德说:“我们要设想自己是青年,才能想象莱辛的《拉奥孔》一书给予我们的影响是怎样,因为这本著作把我们从贫乏的直观世界摄引到思想的开阔的原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