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勰与《文心雕龙》
 
  刘勰,字彦和,大约生于南朝宋明帝泰始三年(467年),于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去世。呕心沥血4个春秋,刘勰在定林寺为中华文化增添了光辉夺目的一章――《文心雕龙》。意思是写文章必须用心,就像刻镂龙纹那样精雕细刻,最终才能创作出美的作品。
  《文心雕龙》这部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专著,共50篇,按照刘勰的说明,《文心雕龙》可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前5篇。他说:“盖《文心》之作也,本乎道,师乎圣,体乎经,酌乎纬,变乎骚;文之枢纽,亦云极矣。”这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就《文心雕龙》的理论体系而言,乃是以道为根本、以圣人为老师、以儒家经典为主体、以纬书为参考、以《离骚》为变化,从而体现出刘勰论文的基本思想;二是就文学创作而言,“为文”的根本问题,也都包含其中了。正因如此,研究者通常将这5篇称之为《文心雕龙》的总论。
  第二部分包括从《明诗》至《书记》的20篇,刘勰称之为“论文叙笔”。当时有所谓有韵为“文”、无韵为“笔”的说法,刘勰便搜罗所有的“文”和“笔”,逐一从四个方面进行考察,即“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也就是考察文体的源流演变而知本知末,解释文体的名称而明确其含义,选择各种文章的代表作品而予以定,敷陈各体文章的写作之理而总结共同的文章之道。所以,研究者通常将一部分称之为《文心雕龙》的文体论。第三部分包括座《神思》到这《总述》的19篇,刘勰称之为“剖情析采”,乃是《文心雕龙》的创
 
作论,历来受到研究者的重视。从作者感情之产生到一篇作品之完成,刘勰深入具体的创作实践,全程描绘了文章产生的过程,并建立起一个“以情为本,文辞尽情”的“情本”论的创作论体系。这一体系既立足于穷搜“文场笔苑”的文体论,具有深刻的实践品格,又着眼时代人文发展的历史事实,包括艺术构思、艺术风格、艺术思想、文学发展、文体风格等重要的理论主张,从而不仅在当时具有极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指导意义,而且成为此徨中国古代文学创作论的理论渊源。在一定的意义上可以说,刘勰之后中国文学创作的理论,尤其是传统的诗文创作理论,乃是《文心雕龙》创作体系的展开。刘勰所使用的文学理论话语,如“神思”、“意象”、“风骨”、“通变”、“情采”以及“神与物游”、“各师成心”、“风清骨峻”、“文律运周,日新其业”、“为情造文”、“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等等,均成为中国古代文论的基本话语,具有极强的生命力。第四部分包括《文心雕龙》的最后几篇,主要内容为文学批评论,其《时序》、《知音》等理论观点亦成为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话语范式。
  它在文学批评史上的突出贡献是:①初步建立了文学史的观念。②分析论述了文学创作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关系,主张文质并重。③从创作的各个环节上总结了经验,提出了应该避免的失败教训。④初步建立了文学批评的方法论。《文心雕龙》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和文艺理论的发展史上具有巨大的奠基意义和深远的影响,是一份十分宝贵的遗产,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理论工作者越来越多的注意和重视。在中国,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注释、翻译著述颇多。现存版本有影元至正本、《四部丛刊》影印明嘉靖本,另有今人范文澜《文心雕龙注》、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文心雕龙校注拾遗》、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