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链接

名词解释

1.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采用专门的方法,对企业的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和监督,旨在向企业内、外部的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相关信息的活动。

2. 会计的对象可以高度概括为特定对象的资金运动。

3. 复式记账:是指对所发生的每项经济业务,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一种记账方法。

4. 企业会计准则:也称企业会计原则,是企业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的规范,是制定会计制度的依据,也是保证会计信息质量的标准。

5.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这里所谓特定的组织主要是指企业组织。

6. 持续经营:是指企业或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将无限期地延续下去,也就是说,在预见的未来,企业不会进行清算、解散、倒闭。

7.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会计期间,据以结算账目,按期编制会计报表,及时向有关方面提供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及其变动情况的会计信息。

8. 货币计量:是指企业在会计核算过程中采用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企业的经营情况。

9. 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所提供的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会计信息对其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包括客观性、相关性、可比性、明晰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10. 客观性原则,也可称为真实性原则,是指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会计确认、计量、报告,如实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

11. 相关性原则:是指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以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

12. 可比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处理方法进行,会计指标应当口径一致,相互可比,又称为统一性原则。

13. 明晰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编制的财务会计报告应当清晰明了,便于理解和利用,又称为易懂性原则。

14.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是指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核算,而不应当仅仅按照它们的法律形式作为会计核算的依据。

15. 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会计处理方法和程序。

16. 谨慎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中面对不确定性时应持谨慎态度,不应盲目乐观,避免短期行为。

17. 及时性原则:是指企业的会计核算应当及时进行,不得提前或延后。

18. 所谓会计计量,就是企业在将符合确认条件下的会计要素登记入账并列于会计报表及其附注时,应当按照规定的会计计量属性进行计量,确定其金额。

19. 历史成本:是指按照形成某项会计要素时所付出的实际成本计价。

20. 重置成本:是指按照现在形成某项会计要素可能付出的成本计价。

21. 可变现净值:是指出售时可能收回的金额(扣除可能发生的费用)。

22. 现值:是指未来现金流量的折现值。

23. 公允价值:是指在公平交易中,交易双方自愿形成的交易价值。

24. 会计确认:是按照规定的标准和方法,辨认和确定经济信息是否作为会计信息进行正式记录并列入财务报表的过程。

25. 权责发生制:是企业进行确认、计量、报告的基础。它是指企业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均以权利已经形成或义务(责任)已经发生为标准。对于收入,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收到,以收取权利的发生确定其归属期;对于费用,不论款项是否实际支付,以支付义务(责任)的发生确定其归属期。

26. 收付实现制:是指企业的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以款项的实际收取、支付为标准。

27. 会计的要素:就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

28.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事项所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29. 流动资产:是指可以在1年或1年以上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包括现金、银行存款、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预付款项,存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