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最早的军事法令: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
大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王位,建立的夏朝,自称夏后启。这种做法,破坏了传统的禅让制度,引起了一些诸侯国的不满。其中有一个诸侯国有扈氏,也是大禹的后人,起兵讨伐夏后启。夏启立即召集天下诸侯兴师镇压。双方军队在甘(陕西户县)相遇。交战前,夏启对部下发布了一篇誓师辞,这就是收在《尚书》中的《甘誓》。其中规定:"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这是说服从命令奋勇杀敌的战士,可以在祖庙里受赏,不服从命令的人,在社坛上处死,并且还要牵连妻子儿女。这是目前见到最早的一条军令,具有明显的法律性质。战斗开始后,尽尽管有扈氏人人英雄奋战,但毕竟寡不敌众,结果战败。夏后启趁势灭掉了有扈氏。
2、髡刑:割头发等于砍头?
《三国演义》中说到,曹操下令鼓励大家种田,有些士兵不懂得爱护庄稼,在庄稼地里乱跑,踩坏庄稼。曹操知道后很生气,他下了一道极其严厉的命令:全军将士,一律不得践踏庄稼,违令者斩。将士们都知道曹操一向军令如山,小心谨慎,唯恐犯了军纪。有一天,曹操经过麦田时,路旁的草丛里突然窜出几只野鸡,曹操的马没有防备,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况吓惊了,跑进了附近的麦田,踩坏了一大片麦子。如何处罚曹操呢?按照曹操制定的军纪,踩坏了庄稼,是要治死罪的。可是,曹操是主帅,军纪也是他制定的,怎么能杀头呢?最后,曹操把自己的头发割下来,表示已经受处罚了。
为什么曹操割下自己的头发就等于砍头了?这是因为,我国古代就有一种特殊的处罚方式,就是割断头发,以处罚和羞辱他人,这就是髡刑。髡(kūn)刑起源于周,古人认为,鬓发、胡须和人的身体一样,都是父母给予的,如有损害毁伤身体及鬓发的行为,都是不孝行为。而被国家处以剃光头发的处罚,给犯罪者留下耻辱的印记,不仅是对罪犯本人的羞辱,更是对父母的不孝。因此,髡耐之刑本身对身体没有伤害,主要是羞辱犯罪者的人格。
3、刖刑:卞和与和氏璧的故事。
刖(yuè)刑,指砍去受刑人的手或足的重刑。战国时期,有一个楚国人叫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璞玉(指包藏着玉的石头),献给楚厉王,玉工看了看说是石头,楚厉王就以欺君之罪把卞和的左脚砍掉了。后来,楚武王当了国王,卞和又献玉,楚武王仍以欺君之罪又把卞和的右脚砍掉了。到楚文王当国王时,卞和抱着这块璞玉,在荆山下不停的痛哭,哭到眼泪流干而眼中流出了鲜血。文王知道后,派人问卞和原因,卞和答道:"我并不是为我的双脚难过,而是为这块美玉痛心。"文王命人把璞玉切开,果然发现了其中的宝玉,就给这块宝玉取名为"和氏璧"。卞和也因为忠诚而被封为零阳侯,但是卞和推辞了。卞和献玉的故事从此被传为千古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