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程练习 > 例题讲解

例题讲解

11.什么是政党政治?简要分析政党政治的运作机制?
答:所谓政党政治,是指由政党组织政府、执掌政权,并在社会政治生活、国家事务和政治体制运作中处于中心地位的政治形式。它是随着政党的产生、发展及其在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体制运作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而逐渐形成的。
政党政治是政治类型的划分,而不是政党类别的划分。它所涉及的主要是政党介入政治的方式、准则、状况和结果,以及法律和社会对这一切的认同程度。政党政治同政党制度、政党体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政治的类型来看,政党政治属于民主政治,是对专制政治的否定,是历史的进步。但实质上,它只不过是领导和管理国家的大权由过去的君主,转到现在轮流上台的少数人手里。有权决定国家大政方针的是执政党背后的垄断集团、利益集团。从民主的角度来看,政党政治属于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在民主发展的过程中,间接民主、代议制民主是一个必经的历史阶段。
政党的根本宗旨就是谋取并掌握政权以实现自己的纲领,否则,它就同一般的社会团体没有区别了。当政党掌握了它们应该掌握的权力时,如何巩固其现有的权力基础成为重要问题。这就涉及到政党通过何种途径、方法来执政或者一种政党的运行机制不能适应社会发展时,如何通过正常的法律程序来实现党派的“交替”问题。一旦社会现代化的重任历史地落到政党身上,政党,特别是执政党,即同时面临双重现代化的任务:一是整个社会的现代化,二是政党自身的现代化。两个现代化互相促动,互相渗透。
根据国外政党建设的有益经验和我国党建现代化的初步实践情况,党的执政方式现代化的主要目标或标准有三,即科学化、制度化和民主化。所谓执政方式的科学化,即要对传统的执政方式进行扬弃,保留那些对今天党的执政活动仍有实践价值的部分,勇于超越党在以往发展过程中曾经建立并行之有效的而今天已不适应社会前进需要的活动方式;同时,对党的执政方式不能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缺失之处,要进行补白,使其能适应时代的发展之需。所谓执政方式的制度化,即要践行依法执政的理念,实现执政方式的法治化,使党的执政活动在宪法和法律所规定的限度内有序进行,从而使党调配国家和社会资源的活动方式规范化。所谓执政方式的民主化,就是以实现党的执政方式制度化为支撑,强化党的执政活动的民主运行机制,切实实现党内政治生活的民主化,有效保障民主党派等社会组织和团体参政议政的权利和自由,从而达到有效政治动员、扩大政治参与之目的。
12.如何理解政党的政治功能?
答:政党是政治发展的产物。它是当代世界各国最普遍和重要的政治现象。政党的性质、对国家政权的影响以及它在政治生活中所处的地位都决定了政党在政治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认为,不能离开阶级关系去研究政党的功能。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国家里,统治阶级政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维护和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被统治阶级政党的一切活动都是为了反对和推翻统治阶级的政治统治,这是政党政治的根本功能所在。国内学者也从不同角度对政党的功能进行过论述。综合其观点,政党的功能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革命和掌握国家政权的功能。政党不仅要把阶级意志集中起来,还要把集中起来的阶级意志上升为国家意志。
其二,政治管理和改革的功能。与革命功能相比,改革功能少了暴力性和彻底性,多了渐进性和局部性。
其三,民主功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民主是国家形态,它意味着公民平等的参政,这里说的民主是指政治民主。在西方,政党民主功能的表现之一是组织和参与选举。它是指:第一,教育和号召政党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群众和追随者参与投票;第二,支持本党候选人担任政府公职,以控制政府的决策。政党民主功能的另一表现就是,聚合民众意愿,以影响政府的决策。无产阶级为了实现工人阶级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就需要把人民的意志集中起来,形成统一的意志。共产党没有除了人民利益以外的自身利益。
其四,政治社会化方面的功能。政治社会化,就是通过社会政治组织与社会个体之间的交互作用,传播政治文化,培养政治人的过程。政党的政治社会化功能,是指政党凭借一定的方式和途径向社会传播自己的政治纲领、政治主张以及一定的政治意识形态,以提高人们的政治素养、培养具有一定政治立场的政治人,推动社会政治发展的功能。政党为了实现政治社会化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政治动员,把群众组织起来,对他们进行政治教化,如政治理想、信念、价值观以及党的一些路线、方针、政策等,还有公民政治态度的培养和政治技能训练等。二是在政治实践中进行政治教化。政党通过组织政治运动、选举、革命和担任政府公职等活动,让公民掌握政治技能,积累政治经验。三是政党通过建立、利用和控制其它政治社会化主题,传播一定的政治文化,对公民进行政治教化。例如创办刊物,控制利用大众传媒,规范学校教育课程等,以达到其政治教育的目的。
13.何谓政治社团,它有什么特征?
答:政治社团是现代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政治现象,是现代政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政党一样是现代社会政府与公民大众之间联系的纽带和桥梁,但在政治学研究中,对政治社团这一概念的内涵却很少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在有些国家,人们将利益集团、压力集团、院外集团均视为政治社团的同义词,而在有些国家则将之称为政治团体,用以指称那些试图介入政治过程的人们集团等等。综合不同学者的研究,我们可以把政治社团定义为,在政治生活中,具有基本相同政治要求和利益的社会成员为实现特定的政治目标,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结构而组成的社会组织,它们通过介入政治过程表达本集团的利益诉求,影响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过程,从而达到促进集团内共同利益的目标。
    政治社团的主要特征包括:1.共同的利益和要求是政治社团最基本的特征。共同利益要求是政治社团形成的前提,也是它最基本的特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人们除了在生产资料占有基础上形成的阶级关系外,还根据不同的社会特征和需求形成各种各样的社会关系,这些社会特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收入、居住区域、特定的社会经历和身份资格等,而形形色色的政治社团的共同利益就是在这些关系的基础上形成的。但是同其他政治组织如国家和政党相比,政治社团的利益和目标较为单一、具体,政党的旗帜和目标是为全社会服务,以社会上各种各样利益的代表出现,而政治社团则将自己对于某个社会政治问题的要求和看法,以及单一、具体的利益和要求公之于众,目的是通过一定的影响而实现本社团利益的最大化,这是政治社团的一个最基本特征。2.政治社团都有着各自的组织规则和组织结构。任何组织都需要对本组织的运作目标、原则、宗旨以及成员资格和行为方式等做出明确的规定。可以说,一套切实可行的组织规则是任何试图在政治领域中有所作为的政治社团所必需的。3.政治社团参与、影响政府的政策过程。在社会生活中,社会成员和社会团体具有实现自己利益的各种途径和方式,比如,他们可以通过市场交换、双方谈判、民间协商等途径和方式来争取和实现自己的利益和要求。4.政治社团还具有群众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所谓群众性是指政治社团不同于国家组织和政党,它是作为部分社会成员和群众的利益代表。从政治社团的组织构成来看,它没有国家政权所具有的权威性和强制性,没有政党的组织和纪律的严明,也不具有政党夺取执政权的功能。所谓多样性是指政治社团所代表的利益、所追求的政治目标及其组织形式等都具有多样性的特点。
14.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团体性质、特点有那些?
答: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在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关系基础上形成和运行的,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基本特征,正是在公有制基础上,人民形成了根本一致的共同利益。但是,凡是存在分工的地方,就存在着利益差别,社会主义社会因存在其它的经济成分和社会分工,因此,不同的社会群体仍有其特殊的利益要求和相互间的矛盾,代表不同利益群体的人民政治团体的存在,就有其必然性和现实性。
社会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由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成长起来的,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社团相比,它的性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真实地反映和代表着人民群众的利益。这个性质是由其形成和运行的社会经济关系和利益关系决定的。同时,各种不同的政治社团之间与其他政治组织具有拥护社会主义、建设社会主义的共同利益,其间关系是非对抗的、非争夺性的,因而,其运行方式也是协调的。此外,政治社团的活动服从于全体人民的根本利益,并以这种根本利益的存在和实现作为自己存在和活动的前提。
2.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与社会主义国家政权有密切的联系。按照其所代表的利益要求,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应该实现不同社会群体的特定利益要求,因此,它是社会群众性政治团体。而按照社会主义利益关系的要求,它又要在实现根本利益要求的基础上实现自己特定的利益,并协调两者之间的关系,这就使得它又具有国家政权体系组成部分的身份。
3.社会主义社会政治团体是在共产党领导下,实现党和人民联系的中介。共产党是无产阶级的先锋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领导力量,政治社团是联系群众的桥梁,因为“没有一些把先锋队和先进阶级群众,把它和劳动群众连结起来的‘传统力量’,就不能实现专政。”由此可见,社会主义社会的政治社团是在共产党的领导和指挥下实现其特定利益的。
4.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也是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行使民主权利、学习管理的重要组织形式。社会主义政治社团本身并非国家政治权力体系中的专设民主设施,可是它本身可以为不同的群众进入政治生活,行使民主权利提供和创造条件。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又是人民群众学习政治、获取政治知识和政治技能,从而为参与或直接管理国家事务奠定基础的组织。
与其性质相联系,社会主义社会政治社团除具有一般社团的特征外,还具有其自身的独特的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社会基础广泛,覆盖全面。其次、有比较统一和规范的组织结构形式。最后、政治社团之间的利益差别是建立在整体利益一致的基础上的。
15.政治管理主要有哪几种方式?
答:1.政治领导。对于政治领导的涵义,西方学者有不同的理解:一种观点认为,政治领导是指如何获得权力、维持权力并运用权力对政治领导客体施加影响,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被称为“权力学派”。另一种观点认为,政治领导就是政治领导主体对政治领导客体施加或试图施加影响的过程,也是主体和客体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持这种观点的人往往被称为“领导学派”。我们认为:政治领导指的是政府、政党和其他政治团体及其领袖如何运用自己的权力和影响力来确定政治活动的基本方向、基本任务和主要内容。
2.政治决策。政治决策是指政治管理的主体对政治生活中重大问题的方向、目标、原则、方法和步骤的实际选择过程。政治决策作为一种政治活动,既不同于一般的决策活动。又不同于其他的政治活动。这两方面的区别相结合,就构成了政治决策的基本特征。第一是公共性;第二是权威性;第三是指导性;第四是程序性,就是政治决策要按照既定制度所设置的决策框架有序进行,政策学家拉斯韦尔把决策的程序分为七个阶段,即信息、倡议、命令、试行、施行、终止和评估;西蒙所提出的决策程序则主要包括四个环节:信息活动、设计活动、选择活动和回顾活动。
3.政治组织。政治组织即政治管理的主体为实现某种政治目标而动员追随者并通过机构设置、人员安排、权责分配和规范确立而建立起某种组织构架的过程。宏观意义上的政治组织也就是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的设计和建立过程;微观意义上的政治组织则指为实现某种特定的政治任务而开展的组织过程。它是其他政治管理活动程序化的保障。
4.政治协调。政治协调是指政治管理主体对社会政治生活中的矛盾和冲突进行调节或调解,使之趋于平衡和谐的政治行为和活动过程。政治协调的产生直接来源于政治冲突的存在。政治协调是社会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的共同要求,一方面,政治生活中的各方主体由于各自的价值、观念、利益、感受的差异或政府的公共政策等,都有可能导致在政治交往中产生出政治冲突。另一方面,现代社会发展的整体化和系统化,又要求社会政治生活总体运行和谐一致。
5.政治沟通。关于政治沟通,人们有广义与狭义两种理解。广义的政治沟通是传递政治信息、交流政治思想的全部活动。在《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中,政治沟通是指赋予政治过程以结构和意义之信息和情报活动,它不仅包括政治精英对民众的信息发送,而且还指全社会范围内的信息沟通活动。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政治体系在输入输出过程中政治信息的交流与转换。政治管理过程中的政治沟通指的是狭义的政治沟通,是指政治管理主体对政治信息的接收、选择、储存、传送、分析和处理的一系列过程。它常常被称为政治管理的中枢神经,对整个政治管理活动起着不可替代的整合作用和驱动作用。
6.政治监督。政治管理过程的政治监督主要是指政治体系为保证权力的正常运行,而对整个体系所进行的监督活动。其主要目的在于保证权力的廉洁和高效运作,防止权力的腐化和堕落。在这个意义看,政治监督也就是对权力的监督制约。政治监督主要有如下几种:第一是宪法监督;第二是立法监督;第三是行政监督;第四是司法监督;第五是政党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