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外学习 > 学科名人

学科名人

我国的政治学名人:
1.康有为
        康有为(1858年3月19日~1927年3月31日),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又号长素、明夷、更甡、西樵山人、游存叟、天游化人,晚年别署天游化人,广东南海人,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他信奉孔子的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主要著作有《康子篇》、《新学伪经考》。
        康有为的政治思想主要体现在民权的思想方面。在康有为之前 ,中国虽然有"民本"思想 ,但是却没有民权思想。康有为吸收了西方自由主义的民权观 ,强调公民自治。在《万身公法书籍目录提要及实理公法全书》中 ,康有为较为系统地提出了自己的民权观。他认为 ,人生来平等 ,同时又充满差异性 ,这些充满差异性的人是独立的 ,有自主权 ,应当"以平等之意 ,用人立之法" , ⒀ 对此进行规范。他不但主张长幼平等、朋友平等 (治事门、论人公法 ) ,甚至认为君民之间也是平等的。在该书的君臣门实理 (引说一条 )中 ,他论述道 :"民之立君者 ,以为己之保卫者也。盖又如两人有相交之事 ,而另觅一人以作中保也。故凡民皆臣 ,而一命之士以上 ,皆可统称为君"。⒁ 把君主比作契约关系中的见证人 ,而不是以往以君主为一切社会关系的合法性来源 ,这在当时是一大思想进步。
2.赵宝煦
        赵宝煦,1922年11月18日出生,北京人,祖籍浙江绍兴。政治学家,当代中国政治学主要奠基人之一。现为北京大学亚太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中国政治学会顾问,北京市政治学行政学会名誉会长,香港《中国研究》学刊顾问,香港中国研究基金会名誉主席。
        赵宝煦教授涉猎很广而融会贯通,在政治学基本理论、中国政治、中国对外关系、中美关系、台湾问题和国际政治等方面皆有建树,成果累累。在政治学方面,1982年出版了《政治学概论》,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政治学教材。1983年在美国出版了英文版学术演讲集《中国政治学的复兴》,并被译成日文、德文、韩文在日本、奥地利和韩国出版。同年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政治学博士点,1985年起正式招生,3年后培养出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批政治学博士。1985年在德国出版了《当代中国政治专题研究》。在国际政治方面,1985年在北大建立了全国第一个国际政治博士点,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双学科博士生导师。国情研究方面,白手起家,1988年在北大创办了跨学科综合性学术研究及咨询机构-北京大学中国国情研究中心,亲自担任中心主任。针对学界长期存在的教条主义盛行的严峻局面,明确提出搞实证研究,反对坐而论道。中心出版了《国情与现代化》和《国情与世界》两套丛书,为国家的战略决策提供政策咨询。曾承担国家八五重点科研项目"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研究",联合全国10所高校的政治学教师历时3年在全国进行3次大规模调查,出版了3本调查报告-《民主政治与地方人大》、《政治机构与党的职能》和《行政机构改革透析》。
3.王浦劬
        王浦劬,男,1956年出生,教授,江苏省盐城市人。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国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重点基地)副所长,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主要研究领域为政治学理论与方法。编撰《政治学基础》、《选举的理论与制度》、《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1978--2008(政治学)》、《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公共服务研究》等作品,主译《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东亚模式的启示》、《普遍人权的理论与实践》、《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理念与公正》、《政治现实与政治意识》、《和平与战争:1648~1989年的武装冲突与国际秩序》等作品。在《北京大学学报》、《政治学研究》等刊物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主持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项目、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编撰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委员会政治学科"十五"、"十一五"发展规划研究报告,主持《中国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政治学科)2005/2006/2007/2008》专项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政治学组首席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政治学部分副主编)。1998年被评选为"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人才",2002年被评为国家教育部"全国优秀青年教师",2006年被批准为中央"四个一批"社会科学理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