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惠岩教授,男,我国著名的政治学家、法学家。1928年3月出生于辽宁省法库县,1948年考入东北行政学院,1951年毕业于东北人民大学研究生班并留校任教。他先后担任过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法学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等职位,并兼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北京大学政治发展与政府管理研究所和中山大学行政管理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名誉主任,以及全国二十余所高校兼职教授、客座教授或学术顾问等职。
王惠岩教授1981年在吉林大学创建政治学研究室,1983年创建了当代中国政治学恢复以来的第一个政治学系——吉林大学政治学系,担任首届系主任,招收了建国以来我国的第一批政治学硕士、博士研究生,创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学原理课程体系。先后公开出版《政治学原理》、《行政管理学》、《领导科学》、《法学基础理论》、《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等二十余本专著和教材;在《政治学研究》、《中国行政管理》、《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等核心刊物上公开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多篇论文被《新华文摘》转载获得各级各类奖励二十多项,其中《论民主与法制》一文2001年被评为全国"五个一工程奖";主编21世纪教材《政治学原理》成为全国本专业学生通用教材,获全国高校优秀教材一等奖;专著《当代政治学基本理论》被遴选为全国研究生推荐教材,获第三届全国高校人文社科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和吉林省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著作一等奖;《政治学原理课程体系创建与发展》,获国家教委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奖二等奖;指导的博士论文《论政治责任》荣获2001年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获吉林省第六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论文类一等奖。
1998年,他还捐献出自己积蓄多年的稿费并和已毕业弟子的捐款,设立了"王惠岩奖助学基金",以资助那些品学兼优和家庭贫困的学生。在为中国改革开放实践服务方面,王惠岩教授紧密把握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时代脉搏,从政治学、法学独特的视角,对现实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重大问题做出理论回应。2000年3月1日,他给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做了题为《马克思主义国家政权理论的几个基本问题》的第十三次法制讲座,受到中央领导同志的高度评价。

俞可平,1959年出生,浙江诸暨人,政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的政治学者,中共中央编译局副局长。主要研究领域是当代中国政治、政治哲学、比较政治、全球化、治理与善冶、公民社会、政府创新等。以《民主是个好东西》而广为海内外熟悉。在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提出中国改革到了"突破"的关口。在接受中新社记者专访时,俞可平认为急需突破的领域之一,就是反腐败。
俞可平是国内善治理论的先驱者,较早在国内引入和发展了西方学者提出的治理与善治理论。俞可平认为治理是指在一个既定的范围内运用权威维持秩序,满足公众的需要。治理的目的是指在各种不同的制度关系中运用权力去引导、控制和规范公民的各种活动,以最大限度地增进公共利益。从政治学的角度看,治理是指政治管理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权威的规范基础、处理政治事务的方式和对公共资源的管理。它特别地关注在一个限定的领域内维持社会秩序所需要的政治权威的作用和对行政权力的运用。 "治理"(governance)与"统治"(government)从词面上看似乎差别并不大,但其实际含义却有很大的不同。治理与统治的最基本的,甚至可以说是本质性的区别就是,治理虽然需要权威,但这个权威并非一定是政府机关;而统治的权威则必定是政府。统治的主体一定是社会的公共机构,而治理的主体既可以是公共机构,也可以是私人机构,还可以是公共机构和私人机构的合作。治理是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合作、政府与非政府的合作、公共机构与私人机构的合作、强制与自愿的合作。政府统治的权力运行方向总是自上而下的,它运用政府的政治权威,通过发号施令、制定政策和实施政策,对社会公共事务实行单一向度的管理。与此不同,治理则是一个上下互动的管理过程,它主要通过合作、协商、伙伴关系、确立认同和共同的目标等方式实施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治理的实质在于建立在市场原则、公共利益和认同之上的合作。它所拥有的管理机制主要不依靠政府的权威,而是合作网络的权威。其权力向度是多元的、相互的,而不是单一的和自上而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