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律•名例律》规定:"诸共犯罪者,以造意为首,随从者减一等。""若家人共犯,止坐尊长。""即与监临主守(共同)为犯,虽造意,仍以监主为首,凡人以常从论。"这就是唐律关于共犯中重惩首犯的基本规定。《唐律》又规定"若本条言'皆'者,罪无首从"。首犯一般加重处罚,如谋叛(而未行)罪,"首处绞,从者流"。
(五)数罪并罚从一重
《唐律•名例律》:"诸二罪以上俱发,以重者论。(二罪)等者,从一。"这就是数罪并罚。又规定"若一罪先发,已经论决,余罪后发,其轻若等(轻于或等于前罪),勿论;重者更论之,通计前罪,以充后数。"这就是判决后发现新罪的数罪并罚原则。"即以赃致罪,频犯者并累科",这是一种特殊的数罪并罚,即屡犯贪赃之类犯罪,则累计其多次赃物数额定罪。
(六)有限罪刑法定
《唐律•名例律》:"诸断罪皆须具引律令格式正文,违者笞三十。"《唐律•断狱律》:"诸制敕断罪,临时处分,不为永格者,不得引为后比。若辄引致罪有出入者,以故失论。""诸鞫狱者,皆须依告状鞫之。若于本状之外,别求他罪者,以故入人罪论。"这都是唐律关于刑事审判须受成文法限制的规定。这些规定,近于今日所谓罪刑法定原则。
这些规定,比起晋人刘颂的"律法断罪,皆当以律令正文;若无正文,依附名例断之;其正文名例所不及,皆勿论"[90]的主张还有距离。但已经难能可贵。 不过,这种近似罪刑法定主义的规定,被另一些规定所冲淡。《唐律•杂律》规定:"诸不应得为而为之者,笞四十;事理重者,杖八十。"所谓"不应得为","谓律令无条,理不可为者。临时处断,量情为罪,庶补阙遗,故立此条。"就是说给予法官在法定罪行之外的一定的临时制罪权。同时,《唐律•断狱律》规定:"事有时宜,故人主权断制敕,量情处分。"就是说皇帝的审判权永远不受法定罪刑的限制。所以我们只可以说唐代曾有"有限的罪刑法定"。
(七)刑法类推适用
《唐律•名例律》规定:"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这相当于当今有些国家刑法仍保留的"类推适用"原则。这一原则与罪刑法定显然相反。《唐律•贼盗律》疏议说:"金科虽无节制,亦须比附论刑。岂为在律无条,遂使独为侥幸。"意思是即使刑律无相应定罪条文,也不能使有些恶行逍遥法外,一定要"比附论刑"。
所谓"举重明轻",是指比照从前(被免予处罚的)更重恶行判决先例来决定眼下正待判决(较轻)的恶行不加处罚("出罪");所谓"举轻明重",是指比照从前(被给予处罚的)更轻的恶行判,决先例来,决定对眼下正待判决的(较重)的恶行加以处罚("入罪")。
(八)从旧兼从轻
《唐律•断狱律》引《狱官令》云:"诸犯罪未发及已发未断决,逢格改者,若格重,听依犯时格;若格轻,听从轻法。"这相当于今日刑法的"从旧兼从轻"原则。《断狱律》还规定:"诸赦前断罪不当者,若处轻为重,宜改从轻;(若)处重为轻,即依轻法。"这是指大赦后重新复审时贯彻"从旧兼从轻"原则,即如赦前把轻罪判成重罪,那么赦后可以改处轻刑;如果赦前把重罪判成了轻罪,那就保持原判。
(九)疑罪从赦从赎
《唐律•断狱律》:"诸疑罪,各依所犯,以赎论。即疑狱,法官执见不同,得为异议,议不得过三。"这就是"疑罪从赦"。罪有疑问,难以定谳,则允许赎刑,在古人看来就是一种赦免。什么是疑罪?《疏议》说:"疑,谓虚实之证等,是非之理均;或事涉疑似,旁,无证见;或旁有闻证,事非疑似之类。"所谓"议不得过三",就是参与审判的法官的不同判决意见不得超过三种。这正是《尚书•吕刑》"五刑之疑有赦,五罚之疑有赦"、"其罚百鍰"、"其罚惟倍"之原则的继承。
(十)"保辜"论罪
《唐律•贼盗律》规定:在斗殴伤人、伤势不明因而罪刑难定的情形下,实行"保辜"制度:"诸保辜者,手足殴伤人限十日,以他物殴伤人者限二十日,以刃及汤火伤人者三十日,折跌支体及破谷者五十日。限内死者,各依杀人论;其在限外及虽在限内以他故死者,各依本殴伤法。"这就是说,法律对于这类情形规定10至50天的期限,受害人在期限内死亡,加害人则以杀人罪(斗杀)论罪定刑;受害人在期限外死亡,或在期限内因别的缘故死亡,加害人则以殴伤罪定罪量刑。"保辜"限内康复可以减轻处罚,"诸斗殴折跌人支体及瞎其一目者,徒三年;辜内平复者,各减二等。"这一技术处理原则,至今西方国家刑法还有使用者。
(十一)区分"六杀"
为了区分人命罪案的动机、情节和结果轻重,《唐律》把人命罪从技术上区分为"六杀",以便更好实现罪刑相适应。所谓六杀,系指(1)谋杀,即有预谋的杀人,一般处绞或斩刑。(2)故杀,即无预谋的故意杀人,伤重者绞,已死者斩。(3)斗杀,即在斗殴中致人身死,处绞刑。(4)误杀,斗殴时误杀旁人身死,按斗杀罪处理;(5)戏杀,在游戏中造成他人死亡,减斗杀罪二等(徒三年)。但使用刀刃,或在悬崖、急水之地嬉戏致人死亡,减斗杀一等(流三千里)。(6)过失杀,过失致人死亡,一般在判处刑罚后听任赎刑。这类区分,今天看来或不无交叉重叠,但在当时反映了刑事立法的高度技术。
(十二)区分"六赃"
为了区分财产犯罪的动机、情节和结果轻重,《唐律》将其分类为"六赃",以,便实现罪刑相适应。这"六赃"分别是:(1)强盗,即"以威若力"取财。即抢劫。不得财徒二年,得财一尺徒三年。得财十疋以上及伤人者绞,杀人者斩。(2)窃盗,即"潜形隐面"取财。不得财笞五十,得财一尺杖六十,五疋徒一年,五十疋加役流。(3)受财枉法,即官吏受贿且违法处理公事,受财一尺杖一百,一疋加一等,十五疋绞。(4)受财不枉法。即官吏受贿但没有违法办事。受财一尺杖九十,二疋加一等,三十疋加役流。(5)受所监临,专指不因公事而收受部下百姓钱财(若因公则入受财枉法之类)。受财一尺笞四十,一疋加一等,五十疋流二千里。(6)坐赃,泛指五者以外的一切非法所得。如官吏非法科敛,官吏向部下百姓借贷,官吏与百姓不公平交易,借钱物过契约期限不还,擅自役使百姓,私自经营公产得利,受部下酒肉供馈者,都坐赃论。具体处理差别很大。
四、伦理性刑法原则及相关制度:
《唐律》的刑事规范还贯穿了儒家为主、儒法合流后的中国正统法律思想,体现了中国正统伦理精神。如此之类,我们可以将其称之为伦理性刑法原则及相关制度。(一)重惩"十恶"
《唐律》继承隋《开皇律》,首重"十恶"之罪,列于律首,加重打击。《唐律•名例律》规定国家必须重惩的"十恶"是:"一曰谋反:谓谋危社稷。"即阴谋推翻君主和政权。"二曰谋大逆:谓谋毁宗庙、山陵及宫阙。"即阴谋破坏皇家建筑设施。"三曰谋叛:谓谋背国从伪。"即阴谋叛国投敌。"四曰恶逆:谓殴及谋杀祖父母父母,杀伯叔父母、姑、兄姊、外祖父母、夫、夫之祖父母父母。"就是最严重的忤逆杀伤尊亲属。"五曰不道:谓杀一家非死罪三人,支解人,造畜蛊毒、厌魅。"就是最残忍的杀人行径。"六曰大不敬:谓盗大祀神御之物、乘舆服御物;盗及伪造御宝;合和御药,误不如本方及封题误;若造御膳,误犯食禁;御幸舟船,误不牢固;指斥乘舆,情理切害,及捍对制使而无人臣之礼。"就是对皇帝的不敬。"七曰不孝:谓告言、诅詈祖父母父母。及祖父母父母在,别籍异财,若供养有阙。居父母丧身自嫁娶,若作乐,释服从吉;闻祖父母父母丧,匿不举哀。诈称祖父母父母死。"就是对父母祖父母有悖孝道。"八曰不睦:谓谋杀及卖缌麻以上亲,殴告夫及大功以上尊长、小功尊属。"就是对同族尊长有伤害或告诉。"九曰不义:谓杀本属府主、刺史、县令、见受业师,吏卒杀本部五品以上官长;及闻夫丧匿不举哀,若作乐,释服从吉,及改嫁。"就是在下位的人严重违反尊卑之义。"十曰内乱:谓奸小功以上亲、父祖妾,及与和者。"就是亲属内乱伦行为。
关于"十恶",作为国家的法制,特别强调打击危害君权和国家的行为(如重惩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特别强调打击危害父权及家庭伦常秩序的行为(如恶逆、不孝、不睦、内乱),特别强调打击严重违反传统道义(如不义、不道)的行为。这三者,正体现了封建国家法制的基本精神。 重惩"十恶",作为刑事制度,所谓"重惩",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惩及于"谋"(如谋反、谋叛、谋大逆、谋杀祖父母父母、谋杀缌麻以上亲),即惩罚预备犯乃至思想犯。(2)"十恶"罪犯本人处以比一般罪行显重的刑罚(多为死刑)。(3)株连亲属(如"诸谋反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子妻妾亦同)、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株连邻伍、官司(知情不告或不即时追捕者)。(4)常赦所不原(宥),即一般大赦时不得赦免"十恶"。(5)决不待时,即"十恶"中的死刑犯处决一般不必受"断屠月"、"禁刑日"之类限制(但特殊情形下还有限制)。(6)不适用"八议"请减优待,即犯"十恶"者死罪不得上请,流罪不得例减。
(二)"君亲无将、将而必诛"
唐律特别注重打击侵犯君权的犯罪。列于律首特别强调加重打击的"十恶"之中,侵犯君权的置于首位,并占"四恶"(谋反、谋叛、谋大逆、大不敬)。《唐律,•贼盗律》规定:"诸谋反大逆者,皆斩;父子年十六以上皆绞,十五以下及母女、妻妾(子妻妾亦同)、祖孙、兄弟姊妹,若部曲、资财、田宅并没官,伯叔父、兄弟之子皆流三千里,不限籍之同异。"这是唐律中规定的处刑最重、株连最广的一个罪名,可见国家之特别用意。
《唐律•名例》"十恶"条《疏议》云:"案公羊传云'君亲无将,将而必诛',谓将有逆心,而害于君父者,则必诛之。……王者居宸极之至尊,奉上天之宝命,同二仪之覆载,作兆庶之父母,为子为臣,惟忠惟孝。乃敢包藏凶慝,规反天常,悖逆人理,故曰谋反。"《贼盗律》"谋反"条疏议云:"人君者,与天地合德,与日月齐明,上祗宝命,下临率土,而有狡竖凶徒,谋危社稷,始兴狂计,其事未行,将而必诛,即同真反。"把君主抬高到神的地位,把君主的权威神化到登峰造极。这就解释了"君亲无将,将而必诛"的意图:对于侵害君主权威之罪,绝对加重打击,绝对不可以宽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