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法律答问
法律答问是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是朝廷和地方主管法律的官员对律令所做的权威性解释,它们与法律条文一样具有普遍约束力。
14、廷行事
廷行事实秦代的主要法律形式之一。"廷行事"即判案成例,可以作为法律依据。
15、公室告
是指控告主体对其家庭以外的人所犯的杀伤人、偷窃财物之类的行为所提出的控告。
16、非公室告
是指控告主体对其家庭内部的犯罪行为向官府提出的控告,对此种控告,官府不予受理。
17、上计
"上计"的主要内容是经济活动方面的情况,一般由县及相当于县级的都官向中央有关部门进行书面汇报。中央有关部门在对其内容核实后决定有关官吏的奖惩。
18、秦代的刑法原则
(1)区分故意(端)与过失(不端);(2)区分有无犯罪意识;(3)自首从轻;(4)规定刑罚时效;
(5)共犯加重;(6)合并论罪;(7)实行连坐;(8)诬告反坐;(9)规定刑事责任年龄。
19、爰书
是秦代司法机构的审讯记录和在此基础上整理出来的案情报告。
20、比
比即可以用来比照断案的典型案例,也叫"决事比"。比能补律令之不足,"凡律无条,取比类以决之"。汉代广泛采用判例断案,比的数量很多,到汉武帝时,仅死罪决事比就有一万三千四百七十二事。比对于维护封建统治具有灵活性,但也为司法官吏破坏法制提供了方便条件。
21、春秋决狱
是指在审判案件时,如果法律无明文规定,则以儒家经义作为定罪量刑的依据,其首创者为董仲舒,基本精神是"本其事而原其志;志邪者不待成,首恶者罪特重,本直者其论轻",即根据案情事实,追究行为人的动机;动机邪恶者即便犯罪未遂也不免刑责;首恶者从重惩治;主观上无恶念者从轻处理。这里强调审断时应重视行为人的主观动机,在考察动机的同时,还要根据事实,分别首犯、从犯和已遂未遂。在法律繁琐而又不完备的当时及此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以《春秋》经义决狱不失为司法原则的发展和审判上的一种积极的补充。但是,如果以主观动机的"心、志"的善恶,判断有罪无罪或罪轻罪重,也往往成为司法官吏主观臆断和陷害无辜的口实,所谓"论心定罪,志善而违于法者免,志恶而合于法者诛"。可见,春秋决狱在运作中容易产生流弊,在某种程度上为"擅断论"提供了不实的依据。
22、秋冬行刑
汉代对死刑的执行,实行"秋冬行刑"的制度。汉代统治者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规定春夏不执行死刑。除谋反大逆"决不待时"以外,一般死刑犯须在秋天霜降以后,冬天以前执行。因为这时"天地始肃",杀气已至,便可以"申严百刑",以示所谓"顺天行诛"。秋冬行刑制度,对后世有着深远的影响,唐律规定"立春后不决死刑"。明清律中的"朝审""秋审"制度亦可渊源于此。
23、录囚
所谓"录囚",是指上级司法机关对在押囚犯的复核审录,以检查下级司法机关对案件的审理是否有失公正,并纠正冤假错案。汉代录囚有皇帝录囚、刺史录囚及郡守录囚。关于皇帝录囚,此事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刺史录囚,指朝廷派往地方的刺史从事录囚活动,以平反冤狱。刺史之制始于汉武帝时,按规定,刺史于每年秋冬季节到郡国巡察,成为"行部"。刺史行部的主要任务是"省察治状",这当然包括审核狱讼情况,东汉时仍沿袭此制。总而言之,两汉时期,通过皇帝、刺史及郡守的录囚活动,使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平反,也有利于提高地方司法官明法慎刑的自觉性,从而使当时的司法状况得到一定程度的改良,并对后世司法实践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4、诣阙上书
在汉代,一般应按照司法管辖逐级告劾,但蒙受冤狱,也可越级上书中央司法机关申冤,这叫"诣阙上书"。出现"诣阙上书"的行为,一是因为地方司法机关判案不公,造成冤狱,受害者不得不诣阙上书;二是因为地方司法官吏互相推诿,不负责任,使受害者冤苦无诉,不得不越级上告;三是因为被告人权高位重或者案情重大,使受害人或知情人不得不越级上诉。诣阙上书这一制度的确立,对纠正地方司法不公,减少冤假错案,缓和社会矛盾等是有一定的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