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课外学习 > 术语词典

49、加役流
贞观初,魏征等大臣以律令苛重为由,提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更为"断其右趾"。唐太宗认为,以断右趾作为减死之罪仍然过重,徒增犯人苦楚,没有同意。后交付臣下重议。其后,弘献、房玄龄等反复与"八座"集议,终于创设了流三千里,居作三年的加役流制度,取代了断右趾等残酷的肉刑,为封建统治阶级提供了替代死刑的比较适当的手段,其后,又成为封建后世固定不变的制度。
50、三司推事
遇到全国性的重大疑难案件,则由大理寺卿、刑部尚书和御史台御史共同审理,这种由三法司主要长官会审重大疑难案件的制度称作"三司推事"。
51、换推
为了防止司法官在审讯过程中因亲故仇嫌关系而妨碍公正审判,唐朝在《唐六典》中第一次规定了回避制度,当时称为"换推","凡鞫狱官与被鞫人又亲属仇嫌者,皆听更之",也就是说,若承审官与当事人有某种利害关系,准许更换承审官。这一制度对于保证司法公正有一定作用。
52、请
"请"的规格低于"议"。它主要适用于"皇太子妃大功以上亲"、"应议者期以上亲及孙"、"官爵五品以上,犯死罪者"。这类人犯罪,官吏有权条陈其罪及应请的情状,如是死罪,则依律确定应斩或绞,禀明皇帝听候发落;流刑一下,自然减刑一等。"请"的限制条款比"议"多,除犯"十恶"外,"反逆缘坐,杀人,监守内、盗、略人、受财枉法者",不适用"请"条。
53、六杀
关于杀人罪,唐代对封建刑法理论的最大发展,就是在《斗讼律》中区分了"六杀",即所谓的"谋杀""故杀""斗杀""误杀""过失杀""戏杀"等。唐律的"谋杀"指预谋杀人(但没有实施);"故杀"指事先虽无预谋,但情急杀人时已有杀人的意念;"斗杀"指在斗殴中出于激愤失手将人杀死;"误杀"指由于种种原因错置了杀人对象;"过失杀"指"耳目所不及,思虑所不至",即出于过失杀人;"戏杀"指"以力共戏",而导致杀人。基于上述区别,唐律规定了不同的处罚。谋杀人,一般减杀人罪数等处罚,但奴婢谋杀主,子孙谋杀尊亲属则处以死刑,体现了维护封建礼教的原则。故意杀人,一般处以斩刑。误杀则减杀人罪一等处罚。斗杀也同样减杀人罪一等处罚。戏杀则减斗杀罪二等处罚。过失杀,一般"以赎论",即允许用铜赎罪。"六杀"理论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刑法的完备与立法技术的发展。
54、《开皇律》的内容及其历史地位
《开皇律》继承了魏晋以来各代优秀的法律文化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做了重大改革,使封建法典在体例和内容上得到进一步完善,其成就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一下几方面。
第一,篇章体例更加简要。《开皇律》继承了《北齐律》"法令明审,科条简要"的立法传统,体例上仍为十二篇,第一篇仍为"名例",其他十一篇篇名稍有变化,如"禁卫"改"卫禁","婚户"改"户婚",强调了对皇帝人身安全的保护和对田制赋役制度的重视,使法典篇目的安排更加科学,用语更加严谨。又把"捕断"分为"捕亡""断狱"两篇,并将其移至最后,形成整部法典总则在前,分则在后,实体在前,程序在后的体例格局。
第二,刑罚简明宽平,确立封建制五刑。其"简明"表现在:其一,减少了条数,全律定留500条,比《北齐律》少了近一半。其二,死刑种类只留斩、绞两种,改变了至北齐后期死刑仍存轘、枭首、斩、绞四种的状况。其"宽平"表现在:其一,进一步废除了前代的酷刑,改以笞、杖、徒、流、死为基本的刑罚手段。其二,在继承北朝刑罚体制的基础上,对流刑的距离、徒刑的年限及附加刑的数额均做了减轻的规定。
第三,创设了"十恶"制度。《开皇律》在继承北齐"重罪十条"的基础上,首次将其定名为"十恶"制度,置于篇首,作为封建法律的重点打击对象。"十恶"包括: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犯此"十恶"重罪者,不仅对本人严厉制裁,而且株连家属、没收财产。即使是贵族官僚也不能享受"八议"和赎刑的优待。
第四,继承并发展了维护贵族官僚特权的法律制度。如肯定了《魏律》中的"八议"制度,继续规定,凡这八种人犯罪,均可通过特别的程序,享受减免刑罚的特权。在此基础上,首次明确规定,凡"八议"之人及七品以上官,犯非"十恶"之罪,可以例减一等;九品以上官可以用铜赎罪,并详细规定了各等刑罚赎铜的数额;继续规定,官吏不论犯公罪还是私罪应判流刑的,均可用官品抵挡相应的刑罚,而且条文更加明确具体。
隋初制定的《开皇律》代表了隋朝立法的最高成就,它承袭了前朝法制长期发展的丰富经验,经过删繁就简,补充完善,使封建法典的编纂进一步系统、规范,为我国封建法律的定型化作出了极为宝贵的贡献。由于《开皇律》所规定的各项基本制度均被唐律直接继承,后来又为宋、明、清各朝所沿用,因此,隋《开皇律》在中国法律制度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
55、唐代的立法指导思想及其主要内容
(一)德主刑辅,礼法并用
所谓"德主刑辅",其基本要义就是"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即以礼义教化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法,而以刑罚制裁作为治理国家的辅助手段,而这均不可缺少,要德刑相济、礼法并用,即重视"德"的指导作用,同时又不放弃刑罚的使用。二者地位不同,要多德少刑,先德后刑。
(二)立法要宽简
所谓"宽"即宽平,要求做到减轻刑罚;所谓"简"即简约,要求做到立法简明。
(三)保持法律的稳定性
所谓保持法律的稳定性就是要求:在立法时应当审慎,不轻易的制定新的法令;法令一旦制定出来,就要坚决的执行,不能轻易的改变和废止。
(四)强调执法严明
制定完备的法律是实行法治的前提条件,但只有完备的法律不等于一个国家统治的稳固;完备的法律只有得到正确的、不折不扣的适用和实施,才能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唐初统治集团认识到这一点,强调依法办事,严格执法。
56、唐代的主要法律形式及其相互关系
(1)律。律是封建国家的基本法典,是各种法律形式中地位最高、稳定性最强、在实践中应用最广泛的法律规范,其作用在于"正刑定罪",即把一切危害封建国家利益和社会秩序的行为规定为犯罪,并以相应的刑罚手段予以制裁。
(2)令。令是经过系统整理公布的关于国家各种制度的法规,其作用是"设范立制",是律的重要补充,故"律无正文者,则行令"。
(3)格。格是皇帝针对某一国家机关或某一具体事项临时发布的、经过分类整理汇编确定为"永格"后重新颁行天下的各种单行敕令,又称敕格。格源于汉魏之际的科,南北朝时以格待科,从此格作为一种法律形式为隋唐所沿用。其中涉及国家各部门及百官办事规则的内容较多,即"百官所常行之事",可以作为对犯罪者定罪量刑的依据。
(4)式。式是国家机关的办事规则和公文程式,在唐朝也称为"永式",是国家机关中长期适用的行政法律规范。
在唐朝,在律令格式四种法律形式组成的法律体系中,以律为主,以令格式为补充,凡违背令格式的行为及其他犯罪行为,一律依律予以刑罚处罚。总之,令格式是对国家各项制度的正面规定,律是对违反这些规定的行为的刑罚制裁。律、令、格、式的综合运用,就是唐朝全部法律的实施。
57、《唐律疏议》的主要刑法适用原则
(1)区分公罪与私罪
唐律规定,官员犯罪要首先分清是属于公罪还是私罪,然后根据犯罪性质和主观恶性的不同适用轻重不同的刑罚,原则是公罪从轻,私罪从重。所谓公罪,是指"缘公事致罪而无私曲者",所谓私罪包括两种:一是指"虽缘公事,意涉阿曲",一是指"不缘公事私自犯者"。
(2)老幼废疾减免刑罚
a、7岁以下90岁以上,虽有死罪,也不判刑
b、10岁以下80岁以上以及笃疾,犯反逆、杀人应死者,上请,其他犯罪不加刑
c、15岁以下70岁以上及废疾,犯流罪以下,可以收赎。同时还规定,犯罪时虽未老疾,事发时老疾者,依老疾
     论;犯罪时幼小,事发时长大,依幼小论。
(3)同居相隐不为罪
这项原则来源于儒家主张的"父子相隐"的思想。唐律规定:凡同财共居者以及大功以上亲属,外祖父母、外孙、孙之妻、夫之兄弟及兄弟之妻,有罪皆可互相包庇隐瞒,部曲、奴婢也可以为主人隐瞒犯罪,小功以下亲属相容隐者,减凡人三等处罚。但犯谋反、谋大逆、谋叛者不得适用这一原则。
(4)自首减免刑罚
犯罪行为尚未被发觉之前,就主动到官府坦白认罪,构成自首,可以免予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已被人告发才去自首,只能减轻刑事处罚。对自首不实或不尽者,均有相应处罚。
(5)共犯区分首从
唐律规定,两人以上共同犯罪称为共犯,"造意为首,余并为从",造意者依律处断,随从者减等处罚。但对于谋反、谋大逆、谋叛(已行)及强盗等,则不分首从,一律严惩。
(6)再犯累犯加重
再犯是指犯罪已被告发或已被决配而又犯新罪者,累犯指被官府判决,构成三次以上犯罪罪犯,均加重处罚。
(7)涉外案件的处理原则
"诸化外人,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法律论。"即凡属同一个国家的外国人互相侵犯,依照该国的法律处理;若是中国人与外国人或不同国家的外国人互相侵犯,则适用唐朝的法律。
(8)类推原则
当处理某一案件而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时,唐律规定可以适用类推原则,即"诸断罪而无正条,其应出罪者,则举重以明轻;其应入罪者,则举轻以明重"。
58、六赃
"六赃"指《唐律》规定的六种非法获取公私财物的犯罪,具体包括:
(1)受财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导致枉法裁判的行为。
(2)受财不枉法,指官吏收受财物,但未枉法裁判的行为。
(3)受所监临,指官吏利用职权非法收受所辖范围内百姓或下属财物的行为。
(4)强盗,指以暴力获取公私财物的行为。
(5)窃盗,指以隐蔽的手段将公私财物据为己有的行为。
(6)坐赃,指官吏或常人非因职权之便非法收受财物的行为。
59、保辜
指对伤人罪的后果不是立即显露的,规定加害方在一定期限内对被害方伤情变化负责的一项特别制度。在限定的时间内受伤者死去,伤人者承担杀人的刑责;限外死去或者限内以他故死亡者,伤人者只承担伤人的刑事责任。
60、《宋刑统》
宋太祖建隆四年,在工部尚书判大理寺卿窦仪等人的奏请下,开始修订新的法典,同年七月完成,由太祖诏"付大理寺刻板摩印,颁行天下",成为历史上第一部刊印颁行的法典,全称《宋建隆详定刑统》。
《刑统》的体例可追溯至唐宣宗时颁行的《大中刑律统类》。北宋初曾一度沿用的《大周刑统》,便是《刑统》体例在五代时发展的结果。《刑统》在具体编纂上,仍以传统的刑律为主,同时将有关的敕、令、格、式和朝廷禁令、州县长科等条文,都分类编附于后,使其成为一部具有统括性和综合性的法典。